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理论法学中国劳动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定 价:¥96.00

作 者: 李孝保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9737849 出版时间: 2019-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309 字数: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劳动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学界著述颇丰,且风格各异。本书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侧重于理论研究,但并不脱离实务。本书共10章内容,主要源于作者实务过程中的困惑,对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秉承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理念和原则。 第二,侧重于重点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并涉及劳动法领域主要基本理论问题。如劳动、劳动关系、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劳动合同的签订、效力、履行、变更、终止、解除;工资、工时、社保等劳动基准法;非典型用工及劳动法的展望等。 第三,在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法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学科的关联性,按照入职、在职和离职管理的逻辑,探讨劳动关系的运行规律和劳动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四,对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重视历史的方法,并呈现动态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如关于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劳动关系与相关法律关系的界分、用工方式灵活化、劳动法发展趋势的研究,均有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

  李孝保,1977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法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法律系教师,劳动法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江西省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劳动、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劳动的概念及本质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征
二、劳动的分类——基于劳动分工的视角
三、劳动、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的关系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概念、本质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以“资本雇佣劳动”的本质论视角
三、劳动关系的分类及其与相关法律关系的比较
四、发展趋势——基于系统论视角
第三节劳动法基本理论
一、劳动法的概念与品性
二、劳动法理念、宗旨和原则
三、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以劳动者权利保护为视角
第二章劳动合同基本理论
第一节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与民事合同之比较
一、我国立法及理论界对劳动合同的认识误区
二、劳动合同的本质功能——与民事合同的同质性
三、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与民事合同的异质性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与事实劳动关系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二、事实劳动关系的立法规制现状及评析
三、事实劳动关系的理论溯源——事实契约理论与事实劳动关系
四、事实劳动关系立法及理论重构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效力
一、劳动合同效力的特性
二、劳动合同的生效与未生效
三、劳动合同的可撤销
四、劳动合同的无效及其处理
五、劳动合同与劳动规章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
六、小结:劳动合同效力之立法重构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运行与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一节劳动关系运行与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界分
一、劳动合同履行的立法、理论梳理
二、劳动合同履行之制度架构
第二节劳动者的主要义务
一、劳动义务的意涵及其范畴
二、忠实义务的意涵与范畴
三、附随义务
第三节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
一、工资或劳动报酬给付义务
二、保护义务
三、附随义务
第四章劳动关系的管理与劳动合同的变更
第一节劳动合同变更之立法、理论现状及其法理塑造
一、劳动合同变更之立法、理论梳理与评析
二、劳动合同变更之法理塑造
第二节岗位调整之理论和实践
一、岗位调整之意涵及范畴
二、调岗之法理及其法律属性
三、合理性调岗之评判与制约
第三节工作地点的调整与变更
一、工作地点变动的界定及其类型
二、工作地点合理变动之范畴及其评判标准
三、工作地点变动的相关特殊问题
第四节工资调整理论
一、工资调整的动因及情形
二、工资调整的方式
三、工资调整制约因素
第五章工资、工时基本理论
第一节工资的概念及其本质
一、从“工资”到“薪酬”——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
二、“工资”与“薪酬”——关于工资的学科界分
三、“工资”和“劳动报酬”——工资的特征及本质
第二节工资的构成
一、工资构成与工资结构的区分
二、工资构成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工资的分类
一、法定工资和约定工资
二、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
三、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缴费工资及应税工资的界分
第四节工资的劳动基准规制
一、最低工资制度
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第五节工时、休假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工时和休假的概念及其立法功能和价值
二、工时立法及相关理论问题
三、休假的种类及其理论要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与相关法律关系之理论界分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划分及其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劳动关系的类型化和层次化
二、劳动法的体系化
第二节劳动市场法——以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为重点
一、劳动市场法的理念、功能及特征
二、就业服务法
三、失业保险法
四、劳动市场法、劳动关系法及社会保障法之关系重构
第三节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以劳动监察与社保行政为重点
一、劳动行政及劳动行政法
二、劳动监察的运行机制及其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三、社保行政与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界定
第四节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以“裁审衔接”为重点
一、关于裁审关系的理论观点及其评述
二、裁审衔接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三、裁审衔接机制完善路径
第七章劳动关系管理和运行中的特殊协议
第一节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殊协议相关理论界定
一、特殊协议的概念和特点
二、特殊协议的类型化研究
第二节服务期基本理论
一、服务期的意涵、本质及其功能、价值
二、我国服务期协议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三、服务期协议立法完善建议
第三节竞业限制基本理论问题
一、竞业限制相关基础理论
二、关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问题
三、关于竞业限制协议的履行问题
四、竞业限制协议的解除及违约责任的承担
第八章劳动关系的结束与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
第一节劳动关系结束的一般理论
一、劳动关系结束的相关概念厘清——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
二、劳动关系结束的相关基础理论——理念和模式之比较考察
三、我国解雇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解除
一、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三、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终止
一、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及其类型化
二、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的相关理论问题与思考
三、劳动合同法定终止相关理论
第四节与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相关的理论问题
一、劳动合同“三金”制度的问题与应对
二、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的附随义务
第九章非典型用工相关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传统意义上典型用工方式的特性及其评判标准
一、传统意义上典型用工方式之典型特征
二、传统意义上典型用工方式的评判标准
第二节非典型用工方式的界定
一、非典型用工方式的概念厘定
二、非典型用工方式的评判标准
第三节非典型用工的成因及问题呈现
一、非典型用工的成因
二、非典型用工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非典型用工的类型化研究
一、非典型用工类型梳理的不同视角
二、非典型用工的具体样态
第五节非典型用工的立法完善——以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为例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立法完善路径
二、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重构
第十章中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信息化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一、信息化社会相关概念之界分
二、信息化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信息化社会劳动关系的发展变革及其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资本和劳动格局的逆向运行
二、信息化社会劳动关系运行的“两极化”并存
三、信息化社会劳动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信息化社会中国劳动关系及劳动法的展望
一、劳动力市场“稳定性”和“灵活性”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处理
二、社会化用工模式下,劳动者的分层保护及劳动法的分类适用
三、社会化用工条件下,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与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