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套文库或丛书,总要在冠名上思量一番,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寄托特别的期许,丽泽社会学文库自然难以例外。“丽泽”一词,沿自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丽泽书院,亦谓丽泽堂、丽泽书堂,乃南宋大儒吕祖谦讲学论道之塾所,设于宋乾道初年,其址位于古婺州(今金华市)光孝观侧。以“丽泽”命名这套丛书,一则希望借此沾染一缕丽泽书院千年文脉的氤氲馨香,一则期冀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能够在承继西学源流基础上接续中国文化传统。“丽泽”之名取于《周易》,意为两泽相连,喻指君朋同道会聚切磋、砥砺思想、探索新知有如两水交融、脉脉相关。丽泽社会学文库这一冠名所寄寓的要义和宏旨即在于此。这套文库的作者皆为浙江师范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提起中国社会学的学术版图,首先想到的不外乎北京、上海、南京和广州等诸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以及一干“985”或“211”重点高校。即便在许多省会城市的大学,社会学的学科规模也大都比较小,学科发展相对缓慢,很难形成气候。因此,对于偏隅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来说,社会学发展的所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几乎都不具备。机缘巧合,2000年浙江师大联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申报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得批准。却因缺乏足够的专业师资,直到2003年才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生。在本校的导师队伍中(当时有两位校外导师王金玲教授和杨建华教授),除卢福营教授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可归属社会学范畴之外,其他导师基本上都是哲学出身。这种依靠整合相关资源发展社会学的学科结构,一直维持到2009年左右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科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不断加入和持续成长;二是非专业教师的逐渐退出。2002年,省教育厅批准浙江师大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基于本科教育和硕士点建设对专业教师的双重需求,学校陆续引进了10多位年轻的专业教师。由于硕士点的师资不足,大部分年轻教师在尚未取得高级职称的情况下,提前参与了硕士生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客观上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一个“倒逼”作用。2009年,社会学学科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省教育厅给浙江师大分配了2个浙江“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的增列指标。经多方争取和博弈,社会学幸运地获得1个指标,但前提是学科成员不能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至此,社会学意外地跨进了省级重点学科的行列,但创建社会学硕士点之初的那一批非专业教师已经退出这支队伍,形成一个独立发展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的变化提升了浙江师大社会学的专业化程度,但毕竟是一支年轻得几乎无法看见预期的学科队伍。浙江师大社会学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完全无法想象。2010年,学科负责人卢福营教授调离本校,社会学的学科队伍变得更加年轻。绝大多数学科成员都是80后,他们要么刚刚博士毕业,要么还处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阶段。而我,也仅仅因为稍资年长而被推到学科负责人的职位上。我是一个喜欢闲云野鹤的人。在此之前,曾被选举为社会工作系系主任,负责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由于不适应组织内部的表格治理,干了一年半之后即坚定地辞去了系主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