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战略背景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1.1 人工智能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智能
1.1.2 什么是人工智能
1.2 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1.2.1 起步发展期(20世纪50-60年代前)
1.2.2 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
1.2.3 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
1.2.4 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
1.2.5 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2.6 蓬勃发展期(2010年以后)
1.3 人工智能主要流派
1.3.1 符号主义学派
1.3.2 连接主义学派
1.3.3 行为主义学派
1.4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1.4.1 研究现状
1.4.2 产业现状
1.5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1.5.1 国内外研究趋势
1.5.2 产业发展趋势
1.6 小结
第2章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2.1 人工智能前沿方法
2.1.1 机器学习方法
2.1.2 群体智能计算方法
2.1.3 混合增强智能方法
2.1.4 类脑计算
2.2 人工智能热点技术
2.2.1 传感器技术
2.2.2 计算机视觉
2.2.3 自然语言处理
2.2.4 生物特征识别
2.2.5 人机交互
2.3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
2.3.1 智能计算硬件技术
2.3.2 自主无人技术
2.3.3 脑机接口
2.4 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研究
3.1 人工智能在植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3.1.1 植物识别应用发展概况
3.1.2 植物识别关键技术发展前沿
3.1.3 人工智能植物识别关键技术
3.2 人工智能在动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3.2.1 动物识别技术发展概况
3.2.2 动物识别技术发展前沿
3.2.3 人工智能动物识别关键技术
3.3 人工智能在植物病虫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3.3.1 植物病虫害识别技术发展概况
3.3.2 植物病虫害监测技术
3.3.3 人工智能植物病虫害识别关键技术
3.4 机器人生态应用研究
3.4.1 机器人生态应用发展概述
3.4.2 机器人相关前沿技术
3.4.3 机器人生态应用关键技术
3.5 无人机生态应用研究
3.5.1 无人机发展概述
3.5.2 无人机相关前沿技术
3.5.3 无人机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3.6 小结
第二篇 战略设计
第4章 “人工智能+生态”发展战略思路
4.1 发展背景
4.1.1 态势分析
4.1.2 需求分析
4.1.3 机遇与挑战
4.1.4 发展趋势
4.2 总体思路
4.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4.2.2 以生态现代化需求为导向
4.2.3 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动力
4.2.4 融合创新,智慧跨越
4.2.5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
4.3 基本原则
4.4 发展目标
4.5 小结
第5章 “人工智能+生态”重点应用领域
5.1 生态保护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5.1.1 概述
5.1.2 自然保护地监测与管护领域
5.1.3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领域
5.1.4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领域
5.1.5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领域
5.1.6 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领域
5.1.7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5.2 生态修复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5.2.1 概述
5.2.2 种苗培育领域
5.2.3 营造林领域
5.2.4 草原修复领域
5.2.5 湿地恢复领域
5.2.6 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领域
5.3 生态灾害防治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5.3.1 概述
5.3.2 林草防火领域
5.3.3 林草病虫害防治领域
5.3.4 防沙尘暴领域
5.3.5 防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领域
5.4 生态产业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5.4.1 概述
5.4.2 生态旅游领域
5.4.3 林化工业领域
5.4.4 木材加工利用领域
5.4.5 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领域
5.4.6 竹藤产业领域
5.4.7 花卉产业领域
5.4.8 林产品贸易领域
5.5 生态管理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5.5.1 概述
5.5.2 生态管理部门工作领域
5.5.3 自然保护地工作领域
5.5.4 农村工作领域
5.5.5 公益组织工作领域
5.6 小结
第6章 “人工智能+生态”开源共享战略
6.1 互联网思维与开源共享模式
6.1.1 互联网思维
6.1.2 开源共享战略的必要性
6.1.3 开源共享模式
6.1.4 开源共享未来发展趋势
6.2 开源共享架构及平台
6.2.1 开源共享架构及平台发展现状
6.2.2 开源共享架构及平台存在问题
6.2.3 开源共享架构及平台建设需求
6.2.4 开源共享核心架构及平台
6.2.5 开源共享架构及平台发展战略
6.3 开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6.3.1 开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性
6.3.2 开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致性
6.3.3 开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人工智能+生态”标准战略
7.1 标准战略目标和原则
7.1.1 标准战略目标
7.1.2 标准编制原则
7.2 国内外人工智能标准现状
7.2.1 国外人工智能标准现状
7.2.2 国内人工智能标准现状
7.2.3 “人工智能+生态”标准现状分析
7.3 “人工智能+生态”标准体系框架
7.3.1 基础标准
7.3.2 平台/支撑标准
7.3.3 关键技术标准
7.3.4 产品及服务标准
7.3.5 应用标准
7.3.6 安全/伦理标准
7.4 小结
第8章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战略
8.1 “人工智能+生态”风险分析
8.1.1 什么是“人工智能+生态”风险
8.1.2 “人工智能+生态”风险的分类
8.1.3 “人工智能+生态”风险的特性
8.2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战略措施
8.2.1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安全评估评价机制
8.2.2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安全控制管理机制
8.2.3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安全监测应急机制
8.3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8.3.1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监管体系现存问题
8.3.2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思路
8.3.3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监管体系关键环节
8.4 “人工智能+生态”安全核心技术
8.4.1 生态传感数据安全存储管理技术
8.4.2 生态数据智能分析中隐私保护技术
8.4.3 生态数据共享中所有权保护与认证技术
8.4.4 生态数据的溯源与追踪技术
8.5 小结
第三篇 战略保障
第9章 “人工智能+生态”政策机制保障
9.1 国家生态与信息化政策机制建设现状
9.1.1 相关政策机制概述
9.1.2 准确把握政策机制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9.2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生态”政策机制
9.2.1 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指导
9.2.2 强化法制建设,规范政策体系
9.2.3 促进协调发展,推进长效机制
9.2.4 加强监督管理,优化政策执行
9.2.5 坚持公开透明,强化政策公平
9.2.6 加强机制建设,推动政策保障
9.3 制定完善“人工智能+生态”伦理规范
9.3.1 “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9.3.2 “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伦理的影响因素
9.3.3 “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中伦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9.4 建立“人工智能+生态”共创共享机制
9.4.1 完善共创共享机制的相关政策
9.4.2 提升共创共享机制的服务体系
9.4.3 建立共创共享机制考核评价机制
9.5 小结
第10章 “人工智能+生态”科技支撑保障
10.1 聚集“人工智能+生态”科技研发资源
10.1.1 “人工智能+生态”科技资源的整合研究概述
10.1.2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整合
10.1.3 企业科技资源整合
10.1.4 科技中介机构资源整合
10.1.5 区域科技资源整合
10.1.6 “人工智能+生态”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对策建议
10.2 实施“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项目
10.2.1 “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项目的提出
10.2.2 “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项目分析
10.2.3 “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项目可行性论证
10.2.4 “人工智能+生态”应用技术项目的评估
10.3 推动“人工智能+生态”科技成果转化
10.3.1 “人工智能+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确定
10.3.2 创新“人工智能+生态”科研成果转化体制
10.3.3 利用政府采购,促进“人工智能+生态”科技转化
10.3.4 开展“人工智能+生态”技术应用试点示范
10.4 建立“人工智能+生态”知识产权体系
10.4.1 “人工智能+生态”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10.4.2 “人工智能+生态”知识产权体系协同发展
10.5 成立“人工智能+生态”研究院
10.5.1 “人工智能+生态”研究院的建立
10.5.2 建立与企业共同研发机制
10.5.3 建立科技研发的“产学研用资”融合机制
10.5.4 建立科技研发的引领机制
10.6 小结
第11章 “人工智能+生态”人才资源保障
11.1 培养“人工智能+生态”高端人才
11.1.1 高端人才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1.1.2 高端人才对“人工智能+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1.3 集聚和培养高端人才中现存问题
11.1.4 建立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机制
11.2 加强“人工智能+生态”技能培训
11.2.1 加强“人工智能+生态”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分析
11.2.2 “人工智能+生态”技能培训的现存问题
11.2.3 促进“人工智能+生态”技能培训产学研结合
11.2.4 建立“人工智能+生态”技能培训机制
11.3 推广“人工智能+生态”科普活动
11.3.1 “人工智能+生态”科普活动现状分析
11.3.2 推动科研人员参与“人工智能+生态”科普活动
11.3.3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
11.4 设立“人工智能+生态”人才机构
11.4.1 在林业院校内设立人工智能学院
11.4.2 在中国林学会下设立人工智能分会
11.4.3 共建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用资”一体化
11.5 小结
第12章 “人工智能+生态”资金投入保障
12.1 确立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
12.1.1 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
12.1.2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创新
12.1.3 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建议
12.2 发挥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
12.2.1 “人工智能+生态”与金融市场的结合
12.2.2 “人工智能+生态”的金融支持建议
12.3 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
12.3.1 企业不同投资阶段及主要特征
12.3.2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作用
12.3.3 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式
12.4 鼓励其他社会资本投资
12.4.1 债券融资
12.4.2 股市资本融资
12.5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12.6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