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云南省和昆明市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滇池治理始于“八五”期间,“九五”以来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都将滇池纳入“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滇池治理已从单一的水污染防治向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并重转变,“九五”和“十五”期间,开始实施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的控制工程,重点实施了截污与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流域系统治理工作,是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要突破阶段。“十一五”期间,在认真总结多年滇池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把滇池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形成了以环湖截污与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内源污染治理“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治理思路。“十二五”期间,提出“清污分流”“分质供水”,在削减存量的同时遏制增量,治理区域从主城区向全流域转变;治理方式坚持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专项污染治理向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综合治理转变;治理内容采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削减负荷与增大环境容量相结合,治理的投入机制从政府投入向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十三五”以来,滇池治理以区域统筹、巩固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增效为基本思路,在全流域统筹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优化布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控;巩固“九五”以来滇池治理的成效,进一步完善以环湖截污系统、环湖生态系统、水循环系统为重点的“六大工程”体系;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健全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和监管机制;提升流域污水收集处理、河道整治、湿地净化、水资源优化的调度效能。滇池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昆明市在推进以滇池及滇池流域减量发展为重点的同时,不断探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提出“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按照“技术上综合、管理上严格、治理上广泛”的保护治理原则,推动滇池治理实现“六个转变”,即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以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以此不断提高滇池保护治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集约化水平。按照这一思路,2018年以来,昆明市深入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全面抓好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控制、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治理、截污治污系统完善、健康水循环优化、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各项举措,加大滇池保护治理力度。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逐步显现成效,目前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2016年、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为V类,2018年滇池全湖水质上升至Ⅳ类,为30年来好水质,滇池治理工作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滇池治理正在走出一条重污染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滇池治理实践的成效与启示》系统总结了滇池治理的理念、经验和措施,可为深化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滇池治理实践的成效与启示》得到了昆明市滇池保护治理重大科研专项“滇池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和总量控制优化方案研究”和“滇池流域降雨与河道及沿湖截污管道调控研究”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