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有八封。从已有的结果看,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些书信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术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特别是专著较少。197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书信的解说》;198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讲解》;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冯瑞芳、李士坤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等,而这些成果都是作为教材或阅读书信的辅助性材料。除此而外,相较于对马克恩格斯著作研究而言,学者们专门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的论文也偏少。第二,现有的学术成果在研究范围上有所遗漏。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基本上都局限于上述八封书信的研究,而对其他相关书信研究则少之又少。第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前后两个时期思想和研究侧重点变化研究。缺乏对这些书信的内容的深度解读,同时,也缺乏时代感。 学术界的这种认知,不利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系统、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书信,对当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一,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完整历程。其二,通过书信,我们更能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书中除对上述8封书信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又增添了两封书信,即1865年3月29日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和1883年4月18日恩格斯《致菲利普?范派顿》。这样就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著者采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每封书信产生的背景、写作原因、思想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并将之放在整个唯物史观发展过程的背景下,注重它与这一历史阶段其他著作之间的关系,注重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