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两大全球性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明确无疑的,自1901年以来全球地表气温已经升高了0.89℃。中国国土空间辽阔,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生态本底脆弱,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中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和受保护物种适宜生境的萎缩甚至消失,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的一大风险源。因此,在气候变暖趋势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查明脆弱区气候变化生态响应机制不仅是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制定自然保护地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科学基础和前提。《脆弱区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研究》一书,是李海东博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深入研究总结而成。一是以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新疆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和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揭示了不同类型脆弱区气候变化生态响应机制,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寒脆弱区积极利用气候变暖的正面效益、遏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高纬度地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干旱区内陆湖流域植被状况改善影响地下水对湖泊的有效补给”的观点;二是以高寒脆弱区沙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位观测、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等方法,调查与评估了高寒沙地植被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应用成效,建立了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沙地,植被结构参数提取指标体系,提出了东坡和东南坡的生境条件有利于河谷山坡沙地植被恢复的结论;三是面向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需求,通过现状分析和问题诊断,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和高寒脆弱区沙地植被生态修复对策。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议题谈判提供案例支撑。《脆弱区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思路明确、内容丰富,涵盖了脆弱区气候变化生态响应、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形势和管理需求。二是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作者以求实、严肃的科学态度,从气候变化生态风险管理和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措施明确。三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高寒沙地植被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和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沙地.植被结构参数提取指标体系,可以为其他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