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945年的上海与东京./.1
一、东京《朝日新闻》与上海《大陆新报》./.1
二、堀田善卫的上海之行./.4
三、二战末上海的日语言论空间./.7
四、“堀田文库”与日侨文人史料研究./.10
第二章.堀田善卫与日本国际文化振兴会./.17
一、国际文化振兴会的对华文化工作./.17
二、二战末期振兴会的“中国文化 热”./.21
三、留日学生“吴玥”的中日文化关系史 ./.25
四、小说《汉奸》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意识./.32
第三章.武田泰淳与上海东方文化编译馆./.40
一、堀田善卫与武田泰淳的上海交友./.40
二、从日本出版会到东方文化编译馆./.45
三、日本馆藏《东方文化编译馆事业概 况》./.48
四、东方文化编译馆的翻译偏向和工作策略./.56
五、《东方学报》的编辑策略和话语空间./.60
六、二战末期编译馆的事业转向./.65
七、东方书局刊《随笔中国》的遣归日侨文人圈./.69
第四章.南京之行和长篇小说《时间》./.82
一、从上海到南京./.82
二、草野心平和堀田善卫./.86
三、《时间》与战后日本的大屠杀言论空间./.93
第五章.上海日侨的战败期言论空间./.107
一、战败前夜的沦陷区中日论争./.107
二、1945年8月的东京与上海./.114
三、上海日侨文人的战败体验./.122
四、《告中国文化人书》与小说《祖国丧 失》./.127
五、从“君臣对话”到“对话中 国”./.134
第六章.滞沪日侨文化界与《改造日报》./.142
一、从“支那”到“中 国”./.142
二、战后滞沪日侨文化 界./.146
三、《改造日报》与堀田善卫的《有关希 望》./.149
四、《改造日报》与日侨管理处的对日文化工 作./.154
五、“在上海自由思想家联盟”与左翼日侨群 体./.157
六、《改造日报》的人民之声和文人言论职 能./.163
第七章.留用日侨与国民政府的对日文化工作./.170
一、“归国”与“留华”的道路选 择./.170
二、国民党中宣部“对日文工会”的上海事 业./.176
三、《新生》的文艺言论空 间./.181
四、榛叶修与日俘士兵的在华言论空 间./.190
五、日侨文人的战后中日交涉职 能./.205
第八章.遣归日侨文人的“中国之眼”./.216
一、“红色中国”的文字体 验./.216
二、长篇小说《历史》的中国表 述./.222
三、茅盾·马尔罗·堀田善卫./.230
四、他者之眼与中国之 眼./.235
五、中国和日本的双重战后空 间./.240
六、堀田善卫:越境者的诗 学./.245
资料篇.《日本战败前后上海日文报刊目录汇编》(中日对照)./.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