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 . . . . . . . .001
绪论. . . . . . . . . . . .001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 . . . . . . . . .001
二、 学术难点、创新及意义. . . . . . . . . . . .002
三、 思路和框架. . . . . . . . . . . .003
第一章 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 . . . . . . . . . . .007
第一节 刘宗周的任职经历. . . . . . . . . . . .007
第二节 刘宗周对朱、王的会通. . . . . . . . . . . .015
一、 刘宗周对朱熹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17
二、 刘宗周对王阳明的接受与批评. . . . . . . . . . . .020
第三节 刘宗周“慎独”与“诚意”之辨. . . . . . . . . . . .026
一、 “慎独”与“诚意”的辩证关系. . . . . . . . . . . .027
二、 “慎独”与“诚意”的统一关系. . . . . . . . . . . .030
三、 “慎独”与“诚意”相提并论的原因. . . . . . . . . . . .033
第二章 无极而太极:哲学本体论. . . . . . . . . . . .039
第一节 刘宗周对“太极生两仪”之宇宙论的创新解释. . . . . . . . . . . .039
一、 历代学者的解释. . . . . . . . . . . .040
二、 刘宗周的解释. . . . . . . . . . . .041
三、 刘宗周创新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 . . . . . . . . . . .046
第二节 刘宗周《周易古文钞??易赞》释义. . . . . . . . . . . .052
一、 上天之载,坤以法效. . . . . . . . . . . .053
二、 共时生生,浑无后先. . . . . . . . . . . .055
三、 一气周流,《易》有逆数. . . . . . . . . . . .058
四、 体用一源,各正性命. . . . . . . . . . . .059
五、 一心是矣,百司为神. . . . . . . . . . . .061
第三章 迁善改过,入于圣域:儒家主体论. . . . . . . . . . . .065
第一节 刘宗周《人谱》书名及理论内涵探微. . . . . . . . . . . .065
一、 家谱证身世,《人谱》证心性. . . . . . . . . . . .067
二、 家谱寻远祖,《人谱》寻“意”根. . . . . . . . . . . .069
三、 家谱别姓氏,《人谱》别贤愚. . . . . . . . . . . .071
第二节 成贤至圣:《和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学者(有序)》主旨. . . . . . . . . . . .077
第三节“君子以饮食宴乐”:谨慎等待,奋力人生. . . . . . . . . . . .082
一、 前人研究简述. . . . . . . . . . . .083
二、 君子以饮食宴乐:不仅是养生,更是一种礼乐. . . . . . . . . . . .087
第四章 刘宗周哲学的创新思想. . . . . . . . . . . .091
第一节 刘宗周“一齐俱到”的心性内涵及理论意义. . . . . . . . . . . .092
一、 “一齐俱到”的易学基础. . . . . . . . . . . .093
二、 “一齐俱到”的深刻心性内涵. . . . . . . . . . . .096
三、 “一齐俱到”理论的意义. . . . . . . . . . . .102
第二节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06
一、 比较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 . . . . . . . . .107
二、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异同比较. . . . . . . . . . . .110
三、 两者比较的意义. . . . . . . . . . . .119
第三节 刘宗周的文艺美学思想. . . . . . . . . . . .123
一、 文学创作论. . . . . . . . . . . .124
二、 文学鉴赏论. . . . . . . . . . . .128
第五章 刘宗周大儒的人格魅力. . . . . . . . . . . .135
第一节 人格与美学的关系. . . . . . . . . . . .136
一、 人格的含义. . . . . . . . . . . .136
二、 人格与审美的关联. . . . . . . . . . . .138
第二节 刘宗周人格的形成条件. . . . . . . . . . . .142
一、 立圣人之志. . . . . . . . . . . .142
二、 观圣贤气象. . . . . . . . . . . .147
三、 看孔颜乐处. . . . . . . . . . . .149
第三节 刘宗周人格的内涵. . . . . . . . . . . .151
一、 慎独诚意. . . . . . . . . . . .151
二、 儒雅正直. . . . . . . . . . . .152
三、 谦逊有礼. . . . . . . . . . . .153
四、 坚忍不拔. . . . . . . . . . . .154
五、 清廉简朴. . . . . . . . . . . .156
第四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内涵. . . . . . . . . . . .157
一、 将伦理生活审美化. . . . . . . . . . . .157
二、 将审美生活人格化. . . . . . . . . . . .159
第五节 刘宗周人格美学的境界. . . . . . . . . . . .161
第六节 余论. . . . . . . . . . . .163
第六章 刘宗周圣贤工夫思想. . . . . . . . . . . .167
第一节 生存本体:心. . . . . . . . . . . .168
一、 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活泼泼地”. . . . . . . . . . . .171
二、 意为嘉谷,充满了生机. . . . . . . . . . . .171
第二节 圣贤工夫:慎独与诚意(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 . . . . . . . . . .173
一、 在事上磨练. . . . . . . . . . . .173
二、 有益于世道. . . . . . . . . . . .180
第三节 工夫特征:我思故“理”在. . . . . . . . . . . .184
一、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185
二、 命题的可行性. . . . . . . . . . . .186
三、 我思故“理”在的内涵. . . . . . . . . . . .187
第七章 万物皆备于心:审美体验论. . . . . . . . . . . .198
第一节 儒、道“无我”辨. . . . . . . . . . . .198
第二节 刘宗周“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内涵. . . . . . . . . . . .202
一、 天道、地道,可由人心统摄. . . . . . . . . . . .203
二、 “盈天地间一气”. . . . . . . . . . . .207
三、 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相互配对. . . . . . . . . . . .213
第三节 刘宗周“即心即物”审美体验内涵探究. . . . . . . . . . . .220
一、 与物同游. . . . . . . . . . . .224
二、 灵明直觉. . . . . . . . . . . .230
三、 内心体验. . . . . . . . . . . .234
第八章 即欲还理:审美境界论. . . . . . . . . . . .237
第一节 宋明理学“反情还性”的审美内涵. . . . . . . . . . . .238
一、 “反情还性”的内涵. . . . . . . . . . . .238
二、 “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色. . . . . . . . . . . .242
三、 “反情还性”的审美乐境. . . . . . . . . . . .245
第二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理论依据. . . . . . . . . . . .249
一、 “心是有善无恶之心”. . . . . . . . . . . .249
二、 欲本无,因心而有. . . . . . . . . . . .251
三、 《易》有逆数,万化归一. . . . . . . . . . . .255
第三节 刘宗周“即欲还理”的审美境界. . . . . . . . . . . .257
一、 由“心统性情”改为“心之性情”. . . . . . . . . . . .257
二、 化“念”为“思”,情顺万物. . . . . . . . . . . .260
三、 “凡境即圣境”. . . . . . . . . . . .264
参考文献. . . . . . . . . . . .269
后记. . . . . . . . . . .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