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二二〇年),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人。他的父亲朱松在福建南剑(今南平)的尤溪县做县尉时,他出生在尤溪。宋宁宗庆元六年(二一〇〇年)死于建阳。朱熹十九岁中进士,做过五任地方官。二十四岁在泉州同安县任主簿,二十八岁去职。自此以后一直到五十岁以前,他只担任过一些有官无职的闲差事。五十岁时任知南康军约两年。五十二岁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约一年,因弹劾唐仲友与宰相王淮不和辞职。六十一岁知漳州,推行经界清丈田地,为当地豪强所阻,任职一年多就卸任了。六十五岁知潭州,半年后被召至朝廷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历时仅四十天,因上疏告韩侂胄被免职还乡。六十七岁又被胡弦、沈继祖弹劾宣扬伪学而落职罢祠,因学术思想连挂名的官也丢了。七十一岁时在学禁的空气压力下去世。朱熹一生实际从政的时间并不多,正如宋史朱熹傅所概括的:“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大半生都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任同安县主簿时就有青年跟随学习,一直到五十岁以前,从学的弟子为数不多。他五十岁任知南康军,复建白鹿洞书院,经常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五十四岁在福建崇安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四方士友来者甚众”。六十一岁知漳州,刊印四经四子书,经常到州学“训诱诸生”。六十五岁知潭州,修复岳麓书院,“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后来回到建阳考亭,修建沧州精舍,“学者益众”(以上引文见朱子年谱),多曾达到数百人。这时他已安心在此讲学终生,曾写沧州歌一首抒怀,其中有句云:“春尽五湖炯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州。(朱文公文集卷十水调歌头)朱子语类中的问答语录,就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所保存下来的师生问答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