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前沿,北界涛涛的长江,东濒浩瀚的东海,南临水天一色的杭州湾,西连太湖流域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海境内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先秦至元代,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粮、盐产地。到了明代,上海因松江棉布而“衣被天下”,成为当时重要的棉纺织基地。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正式开埠。凭借这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开埠后很快发展成为远东繁荣的经济和商贸中心,在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领域等诸多方面领中国之先,被誉为“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1845年,英国借口“华洋杂居不便”,与清政府拟定了《上海土地章程》,揭开了租界的历史。1900年,租界经历数次扩张,公共租界面积达33503亩,法租界面积则为2135亩。英、美、法等国在上海旧城之外辟租界、筑马路、造洋房、办工厂,使得上海逐渐形成以西洋建筑为主的新城区风貌,大批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教堂、银行、俱乐部和独立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被建造而成。遗存至今的上海洋建筑,可谓是世界建筑的陈列集合,记录了近代百年历史上海滩的风云际会,反映了在历史背景下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时代特征。它不仅融贯古今、承上启下,还兼容并包、相互渗透,这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与西方各时期、各风格建筑关系的重要实证。随着我国民族复兴的全面推进,上海近代历史建筑遗存的特殊文化价值也备受关注。上海近代历史建筑遗存不仅是我国近代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近代城市建筑的典型缩影,其建筑形式多样、类型各异、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世界上其他城市所罕见,是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