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海青年影评人驻会专辑
当我们反对战争的时候,我们在反对什么 马圣楠3
伊朗《帽子戏法》对我国小成本艺术影片的启迪 马圣楠8
《五月碧云天》
——对人生的失意温柔以待 龚金平12
《野梨树》
——在人生的荒野执拗地打一口井 龚金平15
“南方车站”里的现代叙事和东方诗意 崔轶18
好电影是普通人的阿拉丁神灯 崔辰21
工匠精神与暗室之谜
——评《去年冬天,与你分别》 崔辰24
爱情与孤独
——评《适合分手的季节》 程子真26
电影艺术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评《死囚越狱》 程子真28
《远去的牧歌》
——“家”的仪式、隐喻与认同建构 何国威31
一部电影,一个导演,一个时代 孙祺舜33
“平凡人”的逆袭
——评《空中轮胎》 孙祺舜35
《蝴蝶梦》:爱恨不过一场大梦 王培雷37
不如与俗世同归于尽
——评《书店》 王培雷39
“我喜欢那棵树,因为它倒了还能继续生长” 金璐41
纪录片《以茶载道》导演阐述 金剑43
笔谈与散论
“九州”抛锚录 毛尖55
被灭口的大老婆 毛尖57
小姜与老文的分裂 毛尖59
巴赞,作为影评人 吕晓明61
攀登后话 吕晓明64
“放不下”与“放下” 刘巽达67
《我不是药神》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刘巽达70
为什么说《邪不压正》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后完成度最高的
作品 石川72
《春天的马拉松》
——读懂中国,从土地开始 杨俊蕾75
从《烈火英雄》和《上海堡垒》看当前国产大片创作中的剧作
问题 刘海波77
《三毛流浪记》的“时间之味” 金涛80
传统音乐审美的拼贴再创造
——《哪吒》的音乐 岳冰85
神仙们怎么看《哪吒》这部电影? 郑炀88
王冠不能承受之重
——《蜘蛛侠:英雄远征》 骆滢91
英国先锋女作家半自传穿越小说改编的电影 刘进94
《阿凡达》是平庸的好莱坞三维杂耍 杨晓林97
癫狂对决的背后是一份串了味的港式拼盘饭 王剑102
电影专论
转喻与叙述层次的打破
——华语元电影的叙事学研究 程波107
略谈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时空向度 李建强118
激荡四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电影 黄望莉127
国际直通车:上海国际电影节探索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多层次
渠道 王晔136
微电影三题 李亦中144
家庭伦理作为一种方法:历史、类型及其生产 万传法 曹辑忆151
中国诗电影创作论 杨新宇159
日美动画分级制观照下的中国“成人向动画”创作 杨晓林167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攀登者》制片机制、特效技术及网络
营销研究 陈晓达176
上海国际电影节特约快评
又听见“寂静的声音” 李亦中187
《寅次郎》首发五十年 李亦中189
沿着一条路走
——我看锡兰和他的电影 李建强191
历史的罪过还是性格的悲剧 吕晓明194
给自己的情书 冯果197
这情节《白痴》里已经有过 蒋原伦198
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及其在当下的有效性 黄望莉200
安哲的主题与宿命 刘春202
止于私刑的自由行 张来畇205
凝视脸庞看清村庄 程波208
斗士的温柔 刘进210
没剪辑完就拿到戛纳大奖的影片 刘进213
“赤线地带”的悲歌 赵建中216
沉沉暮色下的悲凉人生 赵建中219
特写的手 陈叶222
致敬大师
未完成的费穆
——费穆文献展前言 朱枫227
电影《城南旧事》的诗意写作
——吴贻弓导演艺术成就研讨会纪要 229
缅怀吴贻弓:一棵电影大树 李亦中248
先行者的姿态
——吴贻弓与中国电影现代化运动 厉震林251
老师吴贻弓的三重境界 潘争254
在鲁韧纪念会上的发言 吕晓明257
附录近年上海影评人奖 名单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