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5.00
作 者: | 杨守涛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569246797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包装: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8 | 字数: |
导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
一、协商民主研究的关键议题
二、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理论问题的协商不平等研究进展
三、既有研究的评价
四、本书的问题及其阐释
第二节 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三节 必要的补充说明
一、对协商民主及政府与公众协商的肯定
二、关于决策与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三、关于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问题的普遍性
四、关于本书可能遭遇的其他质疑
第一章 政府与公众间的协商不平等问题描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及政府与公众协商
一、协商民主
二、政府与公众协商
第二节 政府与公众间的协商不平等及其主要表现
一、协商不平等的协商条件意义与协商质量测量意义区分
二、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的基本构成
三、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的主要潜在负面影响
一、对政府与公众协商的负面影响
二、对决策质量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政府与公众协商陷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危机
第四节 不平等及其负面影响案例分析
一、价格听证目录要不要听证
二、听证“群众演员”与“听证表演
三、有益意见会考虑和吸纳,但听证会不可能重开
第二章 克服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问题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克服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不平等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尽量避免潜在负面影响是克服不平等问题的本质内涵
一、协商资源、协商能力及决策地位不平等的现实性
二、协商无政府观的谬误
第三节 诸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关键致因
一、政府内在协商不够
二、公众组织化水平较低
三、场外主体协商介入缺失或不够深入
四、相关协商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
第三章 措施一:强势主体维度的政府内在协商强化
第一节 内在协商及政府内在协商
一、罗伯特·E.古丁的“内在协商
二、政府内在协商
第二节 政府内在协商的强化及其意义
一、政府内在协商的强化
二、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意义
第三节 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实现
一、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事实依据
二、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价值观基础
三、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能力支撑
四、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时空条件
第四节 政府内在协商强化的局限性
第五节 政府内在协商强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措施二:弱势主体维度的公众组织化
第一节 公众组织化及其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公众组织化
三、公众组织化的意义
第二节 公众组织化的实现
一、公众自身的条件
二、制度方面的条件
第三节 公众组织化的局限性
第四节 公众组织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第五章 措施三:场外主体维度的协商介入
第一节 场外主体及其构成
一、何谓场外主体
二、场外主体的构成
第二节 场外主体协商介入的意义
第三节 场外主体协商介入的实现
一、协商倡导
二、协商建制
三、协商事件呈现
四、协商问题发掘
五、协商深化促成
第四节 场外主体协商介入的局限性
第五节 场外主体协商介入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第六章 措施四:主体行为规范维度的协商制度创新与完善
第一节 协商制度及其构成
一、协商制度基本含义
二、协商制度的构成
第二节 协商制度创新与完善的意义
第三节 协商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实现
一、协商议程设置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二、协商准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三、协商运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四、协商支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第四节 创新与完善协商制度的局限性
第五节 协商制度创新与完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与分析
二、B街道共商共治效果
第六节 四个措施需要有机整合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可能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