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我国金红石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1.1.1 我国钛资源概况
1.1.2 我国金红石资源概况
1.2 金红石矿选矿研究进展
1.2.1 国外金红石矿选矿研究进展
1.2.2 国内金红石矿选矿研究进展
1.2.3 原生金红石矿浮选研究进展
1.3 微细粒氧化矿浮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颗粒和气泡尺寸大小在矿物浮选中的影响
1.3.2 颗粒与气泡尺寸对碰撞概率的影响
1.3.3 在浮选中颗粒大小的限制
1.4 纳米气泡的研究进展
1.4.1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发现
1.4.2 纳米气泡的产生方法
1.4.3 纳米气泡的检测方法
1.4.4 纳米气泡在微细粒矿物浮选中的作用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书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7 本书研究的创新性结论
2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
2.1.1 单矿物矿样
2.1.2 实际矿石矿样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紫外光谱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动电位测试
2.3.5 接触角测试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7 原子力显微成像术
2.3.8 纳米粒子追踪分析
3 金红石和角闪石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3.1 常见捕收剂对金红石和角闪石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3.1.1 脂肪酸类捕收剂对金红石和角闪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2 羟肟酸类捕收剂对金红石和角闪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3 膦酸类捕收剂对金红石和角闪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4 胂酸类捕收剂对金红石和角闪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3.1.5 捕收剂效果评价
3.2 铅离子和铋离子对金红石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3.3 铅离子和铋离子对金红石活化作用机制研究
3.3.1 油酸钠体系中铅离子对金红石活化作用机制研究
3.3.2 苯乙烯膦酸体系中铋离子对金红石活化作用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枣阳原生金红石矿浮选药剂制度流程研究
4.1 油酸钠和烷基羟肟酸组合捕收剂对金红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4.1.1 油酸钠用量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1.2 矿浆pH值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1.3 烷基羟肟酸比例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2 苯乙烯膦酸和正辛烷组合捕收剂对金红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4.2.1 苯乙烯膦酸用量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2.2 矿浆pH值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2.3 正辛醇比例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3 药剂制度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4.4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在金红石和角闪石表面吸附机制研究
4.4.1 吸附量测定
4.4.2 接触角测试
4.5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在金红石和角闪石表面吸附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纳米气泡的性质及其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5.1 原矿和精矿产品中粒级分布
5.2 纳米气泡对枣阳原生金红石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5.2.1 磨矿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5.2.2 纳米气泡的引入时间对浮选的影响
5.2.3 不同方法产生的纳米气泡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5.3 纳米气泡制备新方法研究
5.3.1 试验设计
5.3.2 单独溶液中纳米气泡表征
5.3.3 混合溶液中纳米气泡表征
5.3.4 脱气试验
5.3.5 溶液中纳米气泡稳定性表征
5.4 纳米气泡、表面活性剂以及矿物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5.4.1 纳米气泡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4.2 云母表面微米气泡的性质
5.4.3 纳米气泡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像
5.4.4 纳米气泡的力学性质
5.4.5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纳米气泡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的模型机制
5.5 矿浆条件对纳米气泡性质的影响
5.5.1 纳米气泡在酸性溶液中的性质
5.5.2 纳米气泡在碱性溶液中的性质
5.5.3 纳米气泡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性质
5.5.4 同步辐射硬X射线荧光测量
5.6 本章小结
6 选矿废水中苯乙烯膦酸的回收再利用
6.1 研究背景
6.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6.2.1 材料与药剂
6.2.2 UV-vis光谱检测
6.2.3 纳米气泡的产生以及检测
6.2.4 SPA-Pb沉淀的制备
6.2.5 微纳米气泡浮选试验
6.2.6 动态光散射测试
6.2.7 AFM扫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UV-vis光谱测试
6.3.2 微纳米气泡浮选
6.3.3 动态光散射分析
6.3.4 AFM试验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