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耕耘,繁衍生息,它蕴含了多少乡音,留下了多少乡愁。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之所萦,魂之所系,根之所在。乡村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它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乡村教育,它寄托着多少人对乡村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承载着多少人对乡村的温馨回味与记忆!当然,乡村教育,更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以及所有乡村人的希望。试想一下,在那一片青山环抱之中,能够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那一片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清晰地传来琅琅书声;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能够邂逅一队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活蹦乱跳的学童……整个乡村或许一下就活了,就有生机了,就有梦想了,就有希望了。乡村的希望在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文脉的延续与弘扬,就没有精准扶贫的跟进与发力,就没有贫困代际传递的中断与阻止,也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泓冰曾经有一段话,对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作了温情却不失深刻的描述:“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灯光虽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芒,让人温暖且踏实。”我以为,现实中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成为点亮乡村的“庠序灯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的迅猛发展,乡村学校的自然萎缩,当然也包括人为的压缩、盲目的撤并,乡村教育在日渐衰落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走向破败,这既给乡村带来了荒凉与凋敝,又带来了学生大量流失,还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危机与危害。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自然形成的学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乡村学校的压缩、撤并所造成的学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