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001
上篇 朝向渔阳里的集结
第一章 陈独秀与《新青年》 /009
敬告青年 /010
《新青年》编辑部移师北大 /015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 /022
《新青年》编辑部重回上海 /026
第二章 《星期评论》及其三驾马车 /029
国民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030
三驾马车 /031
第三章 俞秀松、施存统与《浙江新潮》 /035
创办《浙江新潮》 /035
“非孝”风波 /039
工读互助团 /041
到厚生铁厂做工 /047
第四章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050
浙江一师风潮 /050
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 /052
出任《星期评论》编辑 /054
第五章 维经斯基与共产国际代表团 /055
秘密使命 /056
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057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 /060
中篇 渔阳里的红色弧光
第一章 租界里的缝隙 /065
第二章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 /068
第三章 外国语学社 /072
第四章 联络各地建团 /077
谭平山、陈公博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077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开展建团工作 /078
李大钊亲自指导下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080
张太雷在天津创建团组织 /080
董必武在武汉筹建团组织 /081
临时团中央领导下的安徽安庆团组织 /082
俞秀松创建浙江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083
下篇 朝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出发
第一章 漫漫留学路 /087
赴俄留学 /087
赴法留学 /094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097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世界之声” /103
张太雷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报告 /103
俞秀松赴俄参加国际性会议 /107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 /112
第四章 青春的价值 /120
第五章 今日新渔阳里 /124
渔阳里广场 /124
序厅和互动区 /125
珍贵的实物展品和油画《启程》 /126
复原渔阳里的建筑符号 /128
共青团大事记 /130
参考文献 /147
后记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