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西南地区的木材、桐油等大宗物品由上游运销到江南、北京,出口到国外,形成几条运输路线,沿江的民众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生产、运输、消费,成为经济链中的关键环节。论文充分关照到这一区域经济史的背景,并据此聚焦于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小江是清水江的重要支流,小江地区同时从属于侗族款组织九寨,也是邛水长官司的边缘辖地。借由目前已经发现的碑刻、契约、族谱以及口述史等资料,论文对小江社会的勾勒和描述主要从清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民族识别时期,充分展现了侗族社会地域文化的演变以及区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随着经济活动的渐次展开,乡村集市的成型,大量外来人口以商帮和散户的形式进入到苗疆腹地,产生“来人”、“坐家”等身份区隔,并形成“江西街”、“财神馆”等移民村落和移民组织,关系的缔结和变化由此浮现出来。而各色商贩的出现,基层市场的形成,专业化生产村落的存在,民间借贷文书和借贷行为的大量涌现,这些都成为区域社会中经济活动盛行的标签。小江作为一个缩影,在其中既能看到移民如何融入、存在的隐形排斥,也能折射出区域社会的经济贸易,又能看到村落是如何形成的、区域是通过哪些纽带连接的,是怎样与国家发生联系的,由此呈现出侗族区域社会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