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语言转向与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变迁
一 分析与语用
二 存在与解释
三 结构与形式
四 话语与解构
第一章 重估文学性:现代学科建制中的文学想象
一 文学性:文学语言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区分特征
二 文学性的重审与蔓延: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学转向”
三 从分化到去分化:学科建制中文学角色的变迁
第二章 艺术与物性
一 让栖居的物:走进存在的光亮
二 作为质料的物?或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的物?
三 作为载体的物?抑或情境中的物?
第三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 作为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 虚构与言语行为理论
三 新模仿论
四 作为交往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五 作为阐释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六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施行与构建
七 德里达的贡献:重复性与引用性
八 解构主义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九 精神分析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十 总结:文学言语行为的观念与方法
第四章 文学虚构与可能世界
一 “可能世界”概念的提出与鲍姆加登等人的运用
二 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 “可能世界”的内涵、定义及其对文学的适用性
四 文学作为可能世界
五 想象是文学作为可能世界的建构途径
六 文学虚构作为可能世界的特点
七 文学可能世界的类型
八 文学虚构的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 文学的指称
一 对文学语言指称讨论的考察
二 文学指称链分析
三 作为可能世界的文学指称问题
四 文学指称与文本意义解读
第六章 隐喻
一 语言转向与隐喻研究的复兴
二 相似性、语境互动与认知
三 从常规隐喻到文学隐喻
四 对隐喻文化与美学功能的重新审视
第七章 反讽
一 反讽:从修辞手法到诗学原则
二 作为解构与文化批评的反讽
三 中国文学与美学中的“反讽”:戏谑、俳谐、谐隐、滑稽
四 反讽与戏谑的美学与文化机理
第八章 作为语言与叙事的历史
一 普遍性及其跌落:从诗高于史到诗等于史
二 叙事学和大文学视野下的历史
三 历史的文学性和文学的历史表征
四 文学批评中的诗史互证和文学与历史关系的再思考
结语 语言转向与对文学的再认知
一 模仿、再现论的衰微
二 文学游戏论的复兴
三 走向大“文学”与大“叙事”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