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初祖——常璩内容简介:要了解、学习、研究巴渝文化、蜀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优选的推荐阅读之书就是《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晋代史学家常璩毕其一生心血撰写的我国现存很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地方史志,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之后,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膺的《益州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甚至北宋时司马光有名的《资治通鉴》等书,均部分取材于《华阳国志》,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赞为“传诸不朽”之书,常璩之《华阳国志》“议论忠笃,乐道人之善,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北宋]吕大防《华阳国志序》),“自周代列国到现代的方志,一万种不止,莫不推《华志》为典型”(任乃强《〈华阳国志〉简介》),《华阳国志》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故常璩被誉为“中国方志的初祖”。常璩是巴蜀人民的骄傲!《华阳国志》是巴蜀地区的一张光辉的文化名片!《华阳国志》是怎样撰写出来的?《晋书》中常璩无传,亦无其他史料可寻,成了一千六百五十多年来的悬案。本书作者以八旬之身经过三年研读《华阳国志》及有关著作,三次去常璩故里晋蜀郡江原县小亭乡(今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调查采访,结合他曾在云、贵、大凉山、羌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体验,以充分的史事、民间传说,创作了这部传记文学《方志初祖常璩》,生动展现了常璩历经磨难,撰写《华阳国志》的艰苦历程,形象解答了一千六百五十多年来的历史悬案,生动再现了文化巨人爱国励志的崇高精神。常璩生于仕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幼承家学,集“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和爱国爱民的情怀于一身,从小立下撰写益、梁、宁三州史著(《华阳国志》)的宏愿。他命运坎坷,遭流民之乱和成汉王朝分裂割据之苦,但他矢志不移,以史学大师司马迁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巴蜀、南中(黔、滇),历经艰险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困窘的考验;入成汉王朝任史官后,坚守秉直据实的史德,坚持“弑君”之说,惨遭酷刑,流放南中;入东晋江左后受冷遇,又被诬参与反晋,贬为庶民,生活无着落,仅靠妻子做饺子卖艰难度日。艰险的自然环境考验,政治迫害,经济压迫,生活困窘,使他贫病交加,但他不屈不挠,矢志不移,很终以毕生之力写出了少有的《华阳国志》一书。“传记”作者以深沉浓郁之情,深入细致的描绘,赞美了常璩这种“博考行故,总阙旧闻,班序州部,区别山川,宪章成败,旌昭仁贤,抑绌虚妄,纠正谬言,显善惩恶”,“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阐明中华一统是历史的必然,分裂割据必将失败的历史发展规律,弘扬巴蜀文化丰厚悠远的坚韧不拔、励志奋进、爱国爱民的创新精神。“传记”以常璩的一生发展为线索,结合两晋的历史和成汉王朝的兴废,将常璩和成汉王朝的命运紧密结合,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佚闻趣事。书稿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既有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爱国爱民忠孝节义高洁的家国情怀和潜心治学、百折不挠、矢志圆梦的奋进不息的精神,又有患难与共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明晰,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对我们今天学习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