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诞生曾使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推动经济增长理所当然被视为一种正确的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增长危机也相伴出现:在国家层面导致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生态灾难……在社会层面,短期逐利、“经济上的不知足”成为普遍心理。这些问题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矛盾所在,也让我们看到现代经济学的挣扎之处:为什么经济越发展,我们似乎越过不好这一生?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在1930年做过一个推断,他认为100年后,随着经济增长达到某种高度,人们将能过上每天工作3小时就能满足日常需求的好的生活。这个预言几乎是失败的。100年快到了,我们虽然已经从短缺走向物质充裕,但却似乎对赚钱乐此不疲,闲暇成为奢侈品,通过工作积累财富,才能带来真实的安全感。 我们究竟拥有多少钱,才会觉得足够过好这一生呢?答案或许取决于我们用哪种经济学观念看待金钱与好的生活的关系。 《金钱与好的生活》从凯恩斯时代的经济思想追溯至古代东西方世界,对亚里士多德财富观至现代经济学各流派的观点做了梳理。它让我们看到,回到经济学源头,财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和维持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劳作是为了赚钱,享受闲暇人生则出于个体的自由选择。经济学理应顺应这一事实——让经济增长服务于创造更好的文明,不再盲目逐利造富。书中给出来“美好生活”的7个元素:健康、闲暇、生态和谐等,通过这种有道德价值的框架,来抵制我们对财富增长欲求的过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