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仿佛有了“能动的生命”。所有这些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岔。笛卡儿、玻意耳继承了前人衣钵,坚持经典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接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以及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将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