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老子〉十二讲》

《〈老子〉十二讲》

《〈老子〉十二讲》

定 价:¥50.00

作 者: 卞桂平 著,汪荣有 编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论丛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0119159 出版时间: 2020-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论丛》立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五部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结合当前社会多元、多样、多变性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情况,通过梳理文本,汲取经典中关于人格的修养理论、修养方法及修养途径的精华,每部均从十二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国传统智慧,涵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老子〉十二讲》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之《道德经》,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生活实践,以人所熟知的成语为突破口,深刻阐述老子的“道”、“德”智慧。讲解思路力求依照成语本义、道德释义、经典案例、生活启迪几个部分展开,尽最大努力做到学理研究与实践智慧的统一、传统经典与意识形态的统一、理论阐发与价值凝练的统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汪荣有汪荣有,南昌工程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著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经济公正论》《初次分配公正论》《公共伦理学》等著作十余部。 卞桂平,安徽宿松人,哲学博士,Rutgers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南昌工程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独立学术专著3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五省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及校“教学名师”称号。

图书目录


老子与《老子》的产生
 
一、出生流离3
二、少年聪慧4
三、入周求学6
四、先天与后天7
五、紫气东来的价值期待9
六、世风日下的伦理忧患13
七、思想是时代之母17
 
第二讲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一、孔子问礼史实考22
二、逝者如斯夫:天道与人德25
三、儒、道分野:入世与出世27
四、儒、释、道的精神结构33
五、青年的伦理一道德困惑35
六、文化消解与安身立命38
 
第三讲
秦佚之吊与道法自然
一、秦佚“三号”的自然之道42
二、众人之哭与秦佚的批评45
三、帝之悬解与道法自然46
四、生命诚可贵49
五、不知常、妄作凶51
六、致虚极、守静笃55
 
第四讲
道可道、非常道
一、理性与物像61
二、“有一无”之境67
三、实体与万物71
四、“道一德”与道德72
五、碎片、断肢与偶然74
六、道德生活的生态建构78
 
 
第五讲
愚人与圣人
一、才得有食又思衣84
二、无知与无欲95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96
四、愚人与圣人99
五、文种之“智”与“愚”101
六、骄傲的杨修110
 
第六讲
《中庸》的逻辑
一、《中庸》的道德逻辑内容51
二、《中庸》的四个道德逻辑形式52
三、诚是子思道德逻辑的核心54
 
 
第六讲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功成身退的老子智慧118
二、家庭伦理建构的道家启示120
三、拔苗助长与遁天倍情122
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24
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127
六、如何做一个自然人?128
 
第七讲
不信者,吾亦信之
一、“道一德”之德130
二、“无为”之德131
三、“如水”之德133
四、为学之德:安时而处顺136
五、为事之德:天时地利人和139
六、为人之德:宽厚待人、言而有信140
 
 
第八讲
教育的“有一无”之境
 
一、“龙凤”父母与“习题上”的中国人144
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45
三、中虚”主导的教育教学观148
 
第九讲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一、道生之、德蓄之”:“立德树人”的道德阐释154
二、不言之教”与“立德树157
三、“立德一树人”与“德一得”158
四、“立”什么“德”与“树”什么“人”159
五、“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诉求160
六、“立德树人”的“文化—文明”形态162
 
第十讲
“亲亲为大”“圣人不仁”与公共性
 
一、“亲亲为大”与“圣人不仁”:儒道价值观比较166
二、差序伦理、伦理差序与公共性局限169
三、公民伦理、公共精神与道家觉悟171
四、“认知一践行一反思”的道德之民176
 
 
第十一讲
我有三宝
一、“一日慈”188
二、“二日俭”190
三、“三日不敢为天下先192
 
第十二讲
弱者道之用
一、弱”的原义与本义196
二、“弱”的方法论一:“弱其志”197
三、“弱”的方法论二:做到好200
四、“弱”的方法论三:做好自己202
五、“弱”的方法论四:“宠辱不惊”203
 
参考文献205
后记20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