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发展一直伴随着以暴力、欺诈、腐败、恶性事故等为基本形态的犯罪现象,这些现象引发了挑战、困惑与痛苦和不安。犯罪现象周而复始地发生,不仅动摇了公平正义这一维系社会良性发展所依赖的根基,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社会资源的内耗,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且最终导致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的降低。如何才能既理性又科学地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或者减轻犯罪行为的现实危害,以增进人类的福祉?对此,人类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被动承受到学会“亡羊补牢”的事后补救,再到近现代“预防为本”观念的提倡,直至当代预防实践的制度化、机制化推进这一漫长的认知水平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是人类与各种灾难、事故和反社会现象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更是与犯罪现象作斗争并取得建设性成效的基本规律。当代犯罪学在犯罪预防领域已超出了应然或空谈阶段,基于对犯罪现象的客观描述和犯罪发生机理的科学诊断,着力阐明“何谓防”“为何防”“谁来防”“如何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和步骤,以此培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预防观念,并为预防实践的展开提供路径指引与策略构想,已成为犯罪学的基本使命。在我国已进入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开启,注重从源头上解决包括犯罪问题在内的各种棘手社会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一种战略选择与科学方式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对以预防犯罪为己任的犯罪学知识的社会性渴求日趋显现,犯罪学知识的传播与犯罪学意识的培育,比先前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犯罪预防的体系性推进也具备了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这正是对《犯罪学(第四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进行不断修订与完善的深层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