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通过编年排列与类型学分析,将已发表的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分为竖穴类、横穴类及舍利孔类三种形制。南北朝时竖穴类地宫占据主流。隋仁寿三分舍利,为石函加筑了砖石护圹,地宫空间继续扩大。横穴类地宫滥觞于662年建成的法门寺地宫,并迅速被推广为全国统一模式。舍利孔类地宫在南北朝末期淡出中原,但传入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后却一度流行。自晚唐至辽宋,地宫形制南北分野,南方多回归竖穴类,北方多延续横穴类,而南北过渡的淮河流域则二者兼用。此后舍利地宫式微。中古时期地宫形制演变与帝王对转轮王思想、神圣空间的理解差异有关。舍利地宫总体上渐趋中国化、世俗化,但其间也有多次回归印度、中亚“原真性”的尝试。宋辽时期的残损佛教造像群瘗藏坑,属性是法舍利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