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中国之路·轻工卷(四)》涉及的部分产品之微小、技术之简单似乎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而且这些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难以与其他轻工大件相提并论。这些产品的设计师以低调的姿态工作着,在中国设计史文献中难以挖掘他们的详细资料。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作者坚持“以微观角度来审视设计”的写作思路。因为这些产品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所以也是离他们*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生活品质。《工业设计中国之路·轻工卷(四)》作者大量收集、运用原始史料,甚至参与了其中的一些设计工作,所以在他们笔下呈现的设计的“场景感”特别真切,没有泛泛而谈的廉价诉说。在写作期间,作者不断校准考察方法,吸纳各种思想,追本溯源,对比国际同类设计成果,使枯燥的叙事之路变成了由设计力量代领的、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上海曾经占据中国轻工业生产的半壁江山,一些设计师虽然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还是能够回忆起当年工作的情景。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反复讨论一些问题,这有利于发现更多的事实和线索,激发更多的思考和判断。这不同于仅仅为完成一篇论文而进行的采访,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设计师的访问与口述记录,揭开设计背后的思想力量,从而达到探索“真理”的目的。但“真理”不存在于史料里,不存在于研究者的头脑里,而存在于两者相遇之处。他们的工作成果为中国设计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