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款“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经验
导言
第一章 “校农结合”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校农结合”的定义
第二节 “校农结合”的内涵
一、初期“校”的含义
二、初期“农”的范畴
第三节 “校农结合”的外延
一、发展后“校”泛指学校集群
二、发展后“农”为农业农村农民
第二章 “校农结合”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 “校农结合”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扶贫成就经验及当前形势
二、贵州扶贫历史成就及面临挑战
第二节 “校农结合”初步探索
一、站在老百姓中间找贫困症结
二、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卖难”入手
三、借鉴“长顺做法”谋划卡蒲产业帮扶
四、定点采购打响“校农结合”的“第一枪
五、基地建设引领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节 “校农结合”取得初步成效
一、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二、“校农结合”得到肯定认可
三、上下联动解决“校农结合”新问题
第三章 “校农结合”的升级与推广
第一节 “N农结合”的形成
第二节 “校农结合”不断升级
第三节 全省“校农结合”推广成效
第四节 贵州“校农结合”几种模式做法
一、贵州大学“校农结合”的“123”工作法
二、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模式
三、安顺西秀区“贫困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模式
四、贵州民族大学“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模式
五、贵州师范大学“校农结合”形成的“4C”模式
第四章 “校农结合”开启新征程
第一节 “校农结合”进入新阶段
一、推进“校农结合”向纵深发展
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新阶段“校农结合”采购量大幅度增长
第二节 “校农结合”发展新动向
一、建立统一配送平台
二、共建“‘校农结合’综合示范园区
三、开设“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课
四、打造“校农结合”花灯戏
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六、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
七、推动农村产业革命
第五章 “校农结合”遇到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校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第二节 流通企业销售渠道疏通问题
第三节 贫困地区生产同质化问题
第四节 地方政府统筹协调问题
第五节 横向机制“梗阻”问题
第六章 “校农结合”发展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解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
第二节 “校农结合”迅速扩展原因
第三节 “校农结合”思考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
二、拓宽学校消费拉动
三、引进企业市场运作
四、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第七章 “校农结合”的作用
第一节 推动产业扶贫
一、增强贫困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二、推动贫困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推动生产要素整合,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益
四、推动校与农有机结合,推动“三农”发展
五、实现产业扶贫,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第二节 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一、增强学校服务脱贫攻坚责任使命意识
二、引导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三、搭建服务“三农”平台
四、推动教育转型,培养“一扎根、两服务”应用型人才
五、有效防范学校食堂采购腐败,提高食堂饭菜品质
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八章 “校农结合”中“一对一”帮扶探索剪影
第一节 二级学院“一对一”帮扶情况
一、实施养殖致富,把希望托付给“明天
二、关爱老人, “健康扶贫”预防因病致贫
三、“一打造、三扶持”,圆梦农户有新家
四、众人拾柴火焰高,三轮驱动找新路
五、点点滴滴总关情
第二节 “一对一”帮扶“四看四做
第九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群英谱
第一节 先进集体
一、院党委组织部获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二、学院机关第八支部被省委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学院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第二节 先进个人
第十章 “校农结合”实践理论探索及媒体关注
第一节 “校农结合”发展规律
一、“校农结合”关键环节
二、“校农结合”组织形式
三、“校农结合”方式方法
四、“校农结合”理论源泉
第二节 媒体对“校农结合”的关注
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