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面相………………………… 1
节 晚清民国时代主题与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1
第二节 晚清民国社会思潮与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5
第三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方式类型与时空形态……… 13
第二章 汉宋视域与清前中期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25
节 王敔与康雍时期船山哲学的宋学正统性建构……………… 25
第二节 汉学视域与乾嘉时期船山哲学的接受境遇………………… 30
第三章 正典与新变: 晚清时期船山哲学的接受与传播……………… 35
节 区域意识与全国视域: 道咸同时期的船山哲学接受……… 35
第二节 庙堂与社会之间: 光宣时期船山哲学接受传播的
近代过渡……………………………………………………… 46
第三节 谭嗣同与船山哲学接受的近代转型………………………… 56
..1..
◆◆ 晚清民国船山学的接受与传播(1840—1949)
第四章 西学映照: 民国前期的船山哲学接受………………………… 63
节 杨昌济、梁启超: 科学与理性……………………………… 66
第二节 胡适、: 生命与意志………………………………… 74
第三节 嵇文甫、徐炳昶、钱穆: 进化与实用……………………… 80
第五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一): 人文主义视域……………… 85
节 民国中期船山哲学的体系化建构…………………………… 85
第二节 蒋维乔、钟泰、冯友兰: 关闽之间………………………… 87
第三节 钱穆: 器与文………………………………………………… 91
第四节 张西堂: 思与诚……………………………………………… 96
第六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二):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109
节 杨东莼、范寿康: 黜明崇宋………………………………… 109
第二节 王永祥: 器与思……………………………………………… 111
第三节 嵇文甫: 生与常……………………………………………… 133
第四节 吕振羽、谭丕模: 物与德…………………………………… 143
第七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三): 辩证唯物主义视域……… 146
节 李石岑: 有与动……………………………………………… 146
第二节 张岱年: 形与事……………………………………………… 158
第八章 天道与历史: 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一) ……………… 171
节 民国后期船山哲学接受的文化学转向……………………… 171
第二节 贺麟: 心与理的融通………………………………………… 173
第三节 萧厚德: 理想与现实的合一………………………………… 178
..2..
目 录◆◆
第九章 心性与文化: 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二) ……………… 181
节 钱穆: 理气与历史…………………………………………… 181
第二节 唐君毅: 性道与文化………………………………………… 187
第十章 思想与社会: 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三) ……………… 208
节 嵇文甫: 渊源与方法………………………………………… 208
第二节 侯外庐: 生化与启蒙………………………………………… 210
第十一章 民国中后期学者对船山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233
节 王夫之与熊十力的新唯识学………………………………… 233
第二节 王夫之与张岱年的新唯物论………………………………… 243
第三节 王夫之与的实践哲学………………………………… 254
第十二章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得失……… 269
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特征…………………… 269
第二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价值得失…………………… 273
参考文献…………………………………………………………………… 27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