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6.00
作 者: | 夏楠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522002255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包装: | |
开本: | 16K | 页数: | 309 | 字数: |
第1 章 绪论 001
1.1 选题背景和价值 001
1.1.1 选题背景 001
1.1.2 选题价值 005
1.2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009
1.2.1 网络社会研究 009
1.2.2 国内研究现状 012
1.2.3 国外研究现状 017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019
1.3.1 本书的研究方法 019
1.3.2 本书的基本框架 020
第2 章 网络舆情基本理论研究 023
2.1 社会冲突理论 023
2.1.1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内涵 023
2.1.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作用 025
2.2 生态学理论 026
2.2.1 生态理论的内涵 026
2.2.2 生态理论的发展方向 027
2.2.3 生态理论的现实意义 028
2.3 蝴蝶效应理论 030
2.3.1 蝴蝶效应理论的内涵 031
2.3.2 蝴蝶效应生成的原因 033
2.4 生命周期理论 035
2.5 沉默螺旋理论 038
2.5.1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涵 038
2.5.2 沉默螺旋理论的演变 039
2.6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044
2.6.1 危机定义 044
2.6.2 危机管理的定义 046
2.6.3 危机管理特征 048
2.6.4 危机治理理论 050
2.6.5 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054
2.7 议程设置理论 056
2.7.1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057
2.7.2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058
2.7.3 议程设置理论的争议 059
2.7.4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060
2.8 群体极化理论 063
2.8.1 群体极化理论的内涵 063
2.8.2 群体极化理论的特征 064
2.8.3 群体极化的演变 065
2.8.4 群体极化的效应 067
第3 章 网络舆情 069
3.1 核心概念 069
3.1.1 舆论与网络舆论 069
3.1.2 网络舆论概念的定义 070
3.1.3 舆情及相关概念 072
3.1.4 网络舆论的特征 075
3.1.5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079
3.2 网络舆情的要素特征 081
3.2.1 网络舆情场域 085
3.2.2 网络舆情的要素特征 088
3.2.3 网络舆情功能 091
3.3 新媒体网络舆情 095
3.3.1 新媒体通信网络 096
3.3.2 新媒体互联网应用 097
3.3.3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 099
3.3.4 新媒体网络舆情的要素特征 102
3.3.5 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对大数据能力的现实需求 104
3.3.6 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大数据建设思路 107
第4 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风险 111
4.1 网络舆情的周期 111
4.1.1 潜伏期 111
4.1.2 酝酿期 112
4.1.3 爆发期 112
4.1.4 成熟期 112
4.1.5 消退期 112
4.2 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113
4.2.1 网络舆情增强了公众话语权 113
4.2.2 网络舆情是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窗口 114
4.2.3 网络舆情促进公众意识的变化 114
4.3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 115
4.3.1 发现政策问题 115
4.3.2 促成政策方案形成 116
4.3.3 影响政府决策偏好 116
4.3.4 监督政府政策实施 116
4.3.5 评估政府公共政策效果 117
4.3.6 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的机制 117
4. 4 网络舆情是社会风险的重要变量 118
4.4.1 网络社会动员过程 119
4.4.2 网络舆情加剧社会风险的多向度观察 121
4.5 中国的网络舆情和社会风险 125
4.5.1 网络舆情的中国式生态 126
4.5.2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132
4.5.3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实背景 132
4.5.4 中国网络舆情的畸形繁荣 135
4.6 中国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138
4.7 中国社会风险性质 143
4.7.1 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143
4.7.2 网络舆情会推高中国社会风险 144
第5 章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 147
5.1 信息生态环境与信息生态链 147
5.1.1 信息生态环境的定义与构成 147
5.1.2 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与流动方向 149
5.1.3 信息生态链的流动方向 150
5.2 我国信息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 151
5.2.1 我国的信息法律 151
5.2.2 我国的信息受众 155
5.2.3 信息生态链总体趋势 156
5.2.4 我国信息生态环境整体分析 158
5.3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 159
5.3.1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类型 160
5.3.2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62
5.3.3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64
5.3.4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成 166
5.4 我国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动态性特征 168
5.4.1 网络舆情事件的迸发 169
5.4.2 网络舆情主体能力不断提升 170
5.4.3 网络舆情环境的变化 171
5.4.4 传播动力推动网络舆情的扩散升级 171
5.4.5 消费动力拉动网络舆情的集中爆发 173
5.4.6 分解动力催动网络舆情的消退转化 175
5.5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现状 176
5.5.1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176
5.5.2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失衡及成因分析 177
5.5.3 Web2.0 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 179
5.5.4 突发事件微信舆情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183
5.6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新常态 186
第6 章 案例分析 191
6.1 发霉乌龙——温江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 191
6.2 安全底线——江苏响水爆炸事件 215
6.3 信任危机——长生制药假疫苗事件后,国产疫苗还能信吗 241
6.4 范冰冰“逃税门”事件 263
第7 章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善治模式 278
7.1 善治理论基础 278
7.2 加强顶层设计 282
7.2.1 健全完善我国互联网舆情管控法律体系 282
7.2.2 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285
7.2.3 加强网络治理,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转变 286
7.2.4 规范网络生态秩序,由“倒逼”向“自觉”转变 287
7.3 重视中间环节 289
7.3.1 互联网舆情引导策略 290
7.3.2 媒体应加快结构化转型,以增强公信力来提升影响力 291
7.3.3 公众须提升信息素养,以言论自律形成人人把关的和谐舆情生态 293
7.3.4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 294
7.4 夯实末端治理 296
后 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