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镇区古称蒲塘,系东晋年间蒲涛县治之所,这里积淀着厚重历史,氤氲着举世瞩目的长寿文化。自唐代以来,为方圆百里万贾云集的商埠码头。人杰地灵,俊彦辈出,素有“贵白蒲”“文阵雄师”的美誉。明清及民国年间,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代先民梦寐以求的夙愿而今成为现实。镇区居委会地处集镇地带、村庄边缘,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与生俱来地承载着文脉古韵的“胎记”。如何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忘不了乡思?怎样传承文化血脉,体现城镇化进程大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护?这是我们做好口述实录工作需要思考的“命题”。镇区居委会地界的历史遗存犹如层叠的绸绢锦缎,取决于当代人怎样拾掇、裁剪成衣。独特的地理区域、气候风物、文化语境,自然可以解读出迥异的文化信息和品位。聆听流淌在老街间的叫卖吆喝,让人感受到别有韵味的白蒲乡音;追访僻巷深处的闲情逸致,方能领略恬淡柔美的市井文化。《青青蒲塘:苏中水乡人家的留声记忆》一书中,54位居民及相关人员口述历史掌故,梳理集镇脉络,探源长寿文化,回首古巷旧事,静看众生百相,感恩幸福时代,全景展现了基层村居群体的共同记忆。口述者里,有的是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有的是残酷战争的亲历者,有的是某个历史片段的见证者,有的是美好家园的建设者。他们的视角未必独特,目光未必玄远,但是,他们的口述并无修饰,言由心生,心口相应。口述者如同运盐河的水滴,质朴无华,就像老街上的花卉,肆意生长,对其口述采集根本无需编导刻意的主题先行或导向带领。他们跋涉人生留下的履痕,极易引发全社会对这个庞大人群历史生活跨度的追忆和思考,因为他们的“个性”与国家、民族的“共性”休戚与共。家乡是根,故园是本。原住民的留守,是对乡土的不离不弃,是对历史的忠贞守望。他们是留存历史、塑封档案的传承者,同时,又是发掘地域资源、镌刻乡土文化的开拓者。对于他们而言,乡愁是关于懵懂少年的难忘记忆,是点燃风华岁月的篝火,是对故人、故园悄然消逝的惋惜和哀愁,是执着地坐在巷口的银杏树下梳理岁月鸿爪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