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大字教版》为《伤寒论大字教材版》的姊妹篇,也是了解仲景经方学术思想的必备书目。那么,《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何不同,这是笔者想要和诸位读者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金匮要略》虽亦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但是《金匮要略大字教版》与《伤寒论》相较,似乎更能完整体现张仲景用方的思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东汉时期的经方风貌。原因何在?据编者分析,理由有二。首先,学界公认,《金匮要略》中探讨的多是杂病的证治规律,而《伤寒论》探讨的仍以外感热病证治规律为主。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仲景的学术体系中,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体?是以杂病证治规律为主体,还是以外感热病证治规律为主体?按编者的理解,应该是以杂病证治规律为主体。换言之,在当年那场著名的瘟疫(伤寒)来临之前,仲景应该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方家,在治疗杂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方证经验,他已然在临床上娴熟地运用着经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他常用的方子。只不过,当人罹患外感病时,由于不同的体质及功能状态的差异,势必会表现为不同的证候。针对这种不同的功能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是中医学辨证思想直接的反映。因此,治疗时就不会单是以发汗作为退热的途径,有时需要增强脾胃功能,有时需要加强对阳气与阴液的补充。因此,上述这些方子就很自然地进入《伤寒杂病论》中成为主方,继而演变为六经辨证的体系。而纵览《伤寒论》《金匮要略》全书即可知,上述诸方皆非以退热为专长。《伤寒论》无非是仲景运用原有的杂病证治规律在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次完美记录与体现。真正支撑仲景经方体系的是杂病证治规律,而杂病证治规律则主要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以固有之方治一时之病,故病随时移,而方犹存,且愈加光大。此为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