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翻译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文(第3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语言学研究”部分收录了9篇论文。隋智帆的“国内隐喻论文可视化分析研究”运用可视化的研究手段对近期国内的隐喻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宋艳梅以“Doubt”和“Suspect”两词为例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辨义性探讨。王筝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探析了小说《大饭店》的会话含义。温淑婧从隐喻分类和因素层次分析研讨了科技发展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联性。汤朝菊教授指导的张晗同学对互联网环境下英汉混合四字格流行词语做了模因解析。罗时乾以cc菜鸡”一词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汉语网络语的在线意义构建。余悦运用关联理论对《虬髯客传》的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做了对比研究。江露对基于中介语的初中英语学习者的写作偏误进行了分析阐释。后,钱思颖探讨了汉字的理据性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作用。“文学研究”部分收录了21篇论文。王蕾、常红、王若岚、张玲等同学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研究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创作的《耻》和《等待野蛮人》两部作品。严肖肖、谢诗阳两位同学对卡夫卡作品《变形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曹宇、王若岚两位同学从不同视角分析研讨了作品《别让我走》。陈玥含、廖梦园对经典名著《老人与海》,李静、夏谦滢对作品《幽暗之地》分辨做了不同视域的分析讨论。常红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作品《青春咖啡馆》中的露姬形象做了初步的探析。郭佼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了《小王子》。谢诗阳对作品YELLOW BACKRADIO BROKE-DOWN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黄丹从原型一神话批评角度分析了《蓝的眼睛》中男性形象的神话原型。常红对非洲作家阿依.克韦·阿尔马赫的国内外研究做了述评。黄玉珊、何露、韩文丽三位日语语种的同学分别对夏目漱石的作品《心》中的“先生”形象、察谷崎润一郎的审美情趣和日本传统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翻译研究”部分收录了14篇论文。毛晓燕从存异伦理视角分析了莫言小说《蛙》的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张玲从“音美”角度探析了古诗英译问题。伍永晔、杨亚婷、施瑞、于晶四位同学从不同视角对《虬髯客传》英译本进行了初步研讨。詹廷运用操纵论探讨了《诗经》的英译问题。李文瑾和詹廷、刘夏、刘芸均项目组分别分享了《二十世纪的女性》和《十大探险胜地》两个英译汉项目实践报告。吴崔娟运用目的论对《伊豆的舞女》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娇研讨了励志性人物自传的翻译策略。李杨红对《罗生门》的中文译本做了初步的比较分析。樊一霖浅析了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邓雨洁分析研讨了《母亲的初恋》的叶渭渠译本的翻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