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东西方关于体质的学说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体质的范围甚广,各学科均有涉及。目前,体质,通常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从1985年首次大规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到2014年第七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我国学生的身体形态状况虽然不断改善,但是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耐力方面持续下滑,另外肥胖和近视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且出现低龄化趋势。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特别是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但似乎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我们过去更多地采取了“对症下药”,耐力下降,就要求学生长跑;力量下降,就测试引体向上。这样的“对症下药”短时效果明显,长期似乎并未有大的改观。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否有更广更深的原因?鉴于此,本研究以1985-2014年全国7次大规模的体质测试数据为基础,从宏观的角度,根据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省市进行研究,分别是浙江省、云南省、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代表我国东部,云南省代表我国西部,北京市代表我国北部,广东省代表我国南部。四省市在南北差异、沿海内陆气候特点、地形差异等方面各具特色,有利于对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情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调查。解释性研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作出解释,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探索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解答社会现象“为什么”的问题。因而本研究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学研究中较为典型的解释性研究。研究显示,学生身体活动量的减少是造成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是身体活动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个人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受到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程度可以通过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来解释。体育价值取向是个人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个人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对于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可以较好地解释、分析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兴趣爱好、参与程度以及习惯产生等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对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