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第一节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第二节 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第三节 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第一节 “三十而立”的含义
第二节 “问学”之礼-理
第三节 教学
第四节 春秋格局
第五节 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第一节 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二节 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第三节 从政经历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五节 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第一节 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第二节 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第三节 《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第一节 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第二节 诗言的功能
第三节 以诗事君、事父
第四节 诗-思无邪
第五节 《关雎》之兴
第六节 王国维诗论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第一节 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第二节 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第三节 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第四节 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第一节 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第二节 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慈与孝——的时间分析
第一节 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侬人”之人性
第二节 时间性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机制
第四节 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第五节 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第六节 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第一节 仁爱与亲子之仁
第二节 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第三节 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第四节 破解“黑洞”之“光”
第五节 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术化人生形态
第六节 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第七节 仁政与政仁
主要引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