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8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镇江博物馆等单位对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所经区域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句容寨花头和周岗土墩墓群。2005年4~9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句容寨花头土墩墓群6座、周岗土墩墓群2座共8座土墩墓的抢救性发掘。两者均为茅山以西范围更广大的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群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侧紧邻浮山果园。相对来说,西侧的寨花头土墩墓群地势稍高,处于浮山北面的岗丘和高地之上;东侧的周岗土墩墓群地势较低,处于浮山东北部的平原地带之上。两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者具有相似的外部特征、时代特点和内涵。土墩墓的发掘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土墩墓中心设正南北和正东西各一条隔梁,将土墩墓分为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按照统一的发掘进度进行。实施“剥洋葱”式的发掘揭露方法,对墓葬的营造过程进行逆向操作,既保证了对于土墩墓堆筑过程的把握,又能全面地掌控发掘进度和对各类遗迹的整体认识。8座土墩墓出土了丰富的遗存,对于复原土墩墓的营建过程、时代特征和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科学发掘方法的运用和多学科合作,两处土墩墓群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学术成就。一,8座土墩墓共发现墓葬95座,器物群50组,灰坑12座,建筑遗存4座。出土商周时期可复原器物共1334件,其中原始瓷器294件、硬陶器379件、软陶器644件、玉器11件、石器6件。第二,进一步确认了土墩墓存在一墩多墓、一墩一墓两种不同的埋葬习俗,为研究商周时期的丧葬文化提供了*手的翔实材料。第三,首次发现一墩多墓的向心结构布局形式,即年代早(或较早)的主墓往往位于土墩中央,后代墓葬的墓向均朝向土墩中心围绕土墩四周封土埋葬,为研究江南土著居民的家族结构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素材。第四,发现多种形式、多种规格的丧葬用石床以及与丧葬建筑关系密切的柱洞和基槽,可以复原墓葬埋葬前后的丧葬建筑结构的原始面貌。“人”字坡顶的墓葬建筑遗存为认识吴越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第五,发现了土垄、平台、小龛内放置祭祀器物群的特殊遗存,为认识土墩墓的营造过程及社会祭祀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第六,进一步证实宁镇地区土墩墓的主要存续时间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土墩墓的主要形式为土墩,而非石室土墩。两处土墩墓群的发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次发掘为土墩墓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