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发端于教育,儿童生活、活动场所主要在学校,教育必然是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研究的逻辑起点。然而,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有其更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正如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所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研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相关问题必然要引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秉持学科互涉的思维,通盘考虑现象背后的关系,揭示其内隐的相关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哲学视角看,人具有个性和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不可或缺的性质,而社会融入就是个体发展其社会性的过程,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把社会融入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意味着此过程面临某些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和研究。社会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个体在其生活过程的自然行为。但个体的社会融入过程具有其特殊性,在融入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不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范畴,产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背景之下,其社会融入过程具有普通流动儿童的一般性。不同的是其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其城市社会融入具有独特性。探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特殊性,以及针对其特殊性提出相应解决机制是《多元与交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的重点问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具有特殊性。从身份视角来看,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具有多重身份,其面临着更加突出的、由多元文化带来的身份认同挑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感受到文化的强烈差异;其身体内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带着本民族的文化印记与城市社会碰撞、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