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的重点学科之一。为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支撑,政研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末即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气候变化谈判、政策研究和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持队伍,这支队伍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核心技术支持力量。自2000年起政研中心即派出骨干参加中国代表团,代表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部)直接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京都议定书》第5、第7、第8条等相关议题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特别是,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领域,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创性地诠释了“协同控制”一词的科学内涵,开发了“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规划模型”(MAP模型),以重点行业、典型城市、重要政策、重大工程等为案例开展了大量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极大地促进了将协同控制纳入相关政策法规,如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纳入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内容。同时,通过实施中欧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开展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关键政策研究,并为国内多家机构申请指定经营实体(DOE)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有四家机构成功获得DOE资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关键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荣获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在管理服务方面,跟踪气候变化领域国内外动态,根据需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重大问题研究,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重要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技术牵头编制了国内一个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规范,即《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于2017年发布。此外,政研中心气候变化团队人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的编写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一直以来,政研中心的气候变化学科建设主要围绕国际气候治理、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低碳发展与碳市场等领域展开,气候变化学科也逐步扩展为能源环境气候学科。自1990年至今,政研中心研究人员出版了《中国CDM与可持续发展》《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及案例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监管》《二氧化碳总量控制区域分配方法研究》《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城市交通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研究》《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等10余部相关著作。在各类期刊报纸上共发表气候变化领域学术文章100余篇,许多文章特别是协同效应与协同控制领域的文章被广为引用。《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研究》分4个篇章共收录了33篇代表性文章,其中国际气候治理9篇、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6篇、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11篇,低碳发展与碳市场机制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