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壤长期观测概述
1 土壤长期观测的发展
1.1 土壤长期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际土壤长期观测的发展
1.3 国内土壤长期观测与调查
2 土壤长期观测的设置
2.1 土壤长期观测的目标
2.2 土壤长期观测场地的布局
2.3 土壤长期观测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第二篇 不同生态系统长期土壤观测方法
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方法
3.1 土壤长期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3.2 长期观测场布设和管理
3.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的指标和频度
3.4 采样点的布设
3.5 土壤采样的准备
3.6 样品采集
3.7 特殊土壤样品采集
3.8 代表性区域监测
4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方法
4.1 土壤长期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4.2 长期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4.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的指标和频度
4.4 样方划分
4.5 野外采样方法
4.6 采样注意事项
4.7 代表性区域监测
5 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方法
5.1 土壤长期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5.2 长期采样地的设置
5.3 草地生态系统观测项目与频次
5.4 土壤采样方法
5.5 代表性区域监测
6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方法
6.1 土壤观测目标和任务
6.2 长期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6.3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观测项目与频次
6.4 土壤采样方法
6.5 样品采集
6.6 代表性区域监测
7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方法
7.1 土壤观测目标和内容
7.2 长期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7.3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项目与频次
7.4 采样方法
7.5 采样准备
7.6 样品采集
7.7 代表性区域监测
8 专项观测研究的指标与方法
8.1 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方法
8.2 侵蚀区坡地土壤流失和氮、磷迁移长期定位观测
8.3 中国关键带观测指标与方法
第三篇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
9 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9.1 土壤分析过程中土样的代表性
9.2 土壤样品的常规处理
9.3 特殊土样的处理
9.4 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
10 土壤分析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10.1 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实验室组成
10.2 土壤常规分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3 实验器皿及准备
10.4 实验用水
10.5 化学试剂及其保存
11 土壤物理性质
11.1 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
11.2 土壤容重的测定
12 土壤化学性质与养分
12.1 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12.2 土壤交换性能分析
12.3 土壤氮的测定
12.4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12.5 土壤磷的测定
12.6 土壤钾的测定
12.7 土壤硫的测定
1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3.1 土壤有机质分析方法
13.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
14 土壤矿质全量、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分析
14.1 土壤矿质全量的测定
14.2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15 其他土壤性质分析
15.1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15.2 土壤中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第四篇 土壤长期观测的质量控制
16 土壤长期观测的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控制方法
16.1 质量保证体系
16.2 质量控制方法
17 数据管理方法
17.1 土壤观测元数据
17.2 观测场长期采样地的背景信息调查
17.3 专用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17.4 数据填报
17.5 数据质量控制
17.6 数据管理
17.7 数据质量评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A.1 土壤分类与剖面调查
A.2 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
A.3 背景信息规范化描述
A.4 数据表数据字典
附录B 土壤分析方法汇总及其引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