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观念被广为接受,这是源于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不能有效提供此类服务。公共产品理论基于一系列的市场失灵而主张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越来越多的政府失灵现象不断涌现也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理论的争论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政府兴起了一场管理主义变革,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一方面反对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官僚主义和科层化管理;另一方面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服务外包。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David Dsborne and Ted Gaebler,1992)的《改革政府》一书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政府成为“企业家政府”的目标,认为政府应该“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领域放权,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并实施绩效管理。在实践层面,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Thatcher)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精简公共部门,同时推进大规模的公共企业民营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Clinton)政府引入《全国绩效评估》诊断政府中官僚主义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都被认为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思想的体现。然而,新公共管理思想由于过分强调市场化以及忽视了公共行政中所固有的公共利益、民主价值和公民权等非市场因素同样受到批评。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Janet V.Denhardt and Robert B.Denhardt)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重新挖掘了公共行政中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等固有价值,强调服务而不是掌舵,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重视公民权胜过企业家精神,重拾政府的行政责任,追求公共利益等目标。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倡导者们广泛吸取了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理论要素,如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本与效益分析以及治理理论等。这些理论成为当代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政府改革的重要智力支持,在实践上也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外包,相关做法对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与公共服务外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