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的出版,标志着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何道宽(1983)首次将“跨文化交际学”引入中国学界。张占一(1984)首先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认为语言教学(尤其初级阶段)中的文化内容应分为两类——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自此,“交际文化”的概念开始进入对外汉语教学学者的研究视野。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学更己成为独立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也在2005-2016年中呈现井喷式发展。在《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第一辑)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中,“跨文化交际”只是隶属于文化教学的一个部分,是文化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的介绍篇幅只占全书的一个章节;研究的焦点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所占地位的探讨,不同文化的差异对比,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倡建立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等方面的内容。而到了2005-2016年这个时间段,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的探讨,更增加了很多具体的、实证性的研究,包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对交际语用规则和失误的探讨、对跨文化适应性和其他心理因素的量化研究等,可以说,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为了对近10年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专题书系》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数百篇相关文献中选取了23篇论文,涉及五大方面,力求借此全面、系统地向读者展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