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界以“教学模式”为名进行研究大约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如陈莉《试论教学模式的建立及意义》(1997)、洪芸《速成汉语教学模式设计》(1998)、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1999)、马箭飞《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2000)、王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1+1”教学模式》(2000)等。之前的研究大都以“教学法”“教学路子”“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名称进行,如吴勇毅和徐子亮《建国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述评》(1987)、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1990)和《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2003)等,可见教学模式与这些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关性。这些年来(2005-2016)教学模式研究从边缘走到中心,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研究热点,学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四五百篇)。这些研究涉及面极广,内容极其丰富(但良莠不齐):既有总结教学模式演变与发展的,又有评价现行教学模式之优劣的;既有宏观建模,又有微观实施;既有理论反思,又有实证检验;既有尝试模式变革的,又有探寻模式改良的;既有设计某种/某类课程的教学实施程序的,又有分析不同课程、技能(包括教材、教师)合理配置的;既着重教师在建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又凸显新技术在建模中的革新;既涉及教学模式本身,也涉及教学的管理模式;既讨论教学模式的支撑条件,又讨论教学模式的适用环境(及环境对教学模式的制约);既有呼吁借鉴国外教学模式的,又有强调依据汉语特点构建模式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与2016年第1期发起关于教学模式的专栏讨论,“一期专栏一经推出,即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期专栏讨论对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