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塔关,铮铮汉子硬。我生长在矿区,工作后到过不少地方,可觉得走到哪里都找不到那种在矿区的亲切感和踏实感。我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要为矿工画幅肖像:刻画他们的刚毅和勇敢,展现他们的无私与伟大,浓缩他们与黑暗潮湿危险的较量,描绘他们内心光明的世界。1981年,我如愿以偿考入中国矿业学院——中国矿业界的学府。1985年,我告别中国矿院,在我热爱的煤炭行业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1998年,我担任《当代矿工》主编,在这里我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讴歌矿工的伟大、朴实、坚韧和刚强。2015年4月,在《当代矿工》杂志创刊30周年前夕,我离开了《当代矿工》杂志走上了新的岗位,告别了这本和我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刊物;离开了这个曾寄托我梦想和希望并为之奋斗了18年的杂志,告别了这个我热爱我怀念同时也给予我幸福和快乐的工作团队。从担任《当代矿工》杂志主编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想,这本刊物如何定位、如何办出特色,才能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厚爱?经过苦苦思索并走访了时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惠正等老领导,我把目光瞄向了刊物的名字——“当代矿工”这四个大字。要办好刊物,必须围绕“当代矿工”做好做足文章。一、面向矿工群体矿工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矿山上班的工人;从广义上讲,是指从事矿产业生产、管理、科研、经营等工作的群体。《当代矿工》从刊名上就能看出,杂志的定位是中国矿工这个大群体。对于这样的杂志读者群体,我们认为应该从广义上来定义,就是矿工范围包括:从部长、局长这样的政府官员,矿山企业的老总、科技人员,直至一线的井下工人等等。这个认识是逐渐形成的,早期杂志读者定位在普通煤矿矿工,这没有错,但是长此以往,出现杂志层次低、发行渠道窄、内容枯燥的问题,杂志在业内影响越来越小。1998年以后,《当代矿工》杂志在分管领导时任煤炭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窦庆峰和副院长孙旭东的大力支持下,办刊思路逐渐明晰,报道对象向高层次发展。2001年5月,杂志在上海召开特约记者、通讯员会议,会上我们详细阐述了杂志读者群体的定义。这以后,《当代矿工》杂志先后采访报道了高扬文、范维唐、濮洪九等煤炭部老领导,煤炭系统的院士汤德全、刘天泉、钱鸣高、洪伯潜、周世宁、张铁岗、谢和平、张玉卓、袁亮等,煤炭系统的著名全国劳模赵国锋、张玮、白国周、侯振清、艾有勤、张文市等,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金太、王虹、于斌等,还有许多著名企业家以及“十佳”矿长等英模人物,弘扬了社会正能量,逐渐成为中国矿业的主流媒体。同样,《当代矿工》作为一本面向矿工群体的科普刊物,我们结合杂志独具的人文特色,引入了大科普的办刊理念,就是在致力于科技传播与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也注重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活动。30年来,《当代矿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企业服务,弘扬矿区建设主旋律,突出对煤炭行业英模人物、先进科技人员的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