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知识读物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

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

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

定 价:¥58.00

作 者: 高建立,王蕾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5112841 出版时间: 2017-11-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字数:  

内容简介

  《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被评为优秀项目,这《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里的内容是作者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全景式展现了佛、道二教在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深刻揭示了儒学发展到宋代发生变革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对之后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

暂缺《佛道与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宋之前儒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逻辑演变
第一节 隋唐之前儒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一、先秦儒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特征
二、儒学在汉代的经学化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之合流
第二节 承前启后、别开生面的隋唐儒学
一、经学在隋唐的发展演变
二、隋唐儒学发展的转向
第三节 政道与思想的融会——儒学政治本体意识之彰显
一、儒学与大一统政治的不解之缘
二、儒学与政权力量的水乳交融
三、儒学本身的自我改造与发展
第二章 宋之前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与递变
第一节 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汉魏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及影响
三、汉魏南北朝时期儒、道、玄、佛的相互激荡
第二节 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发展特点
一、蔚为大观的隋唐佛教
二、南北佛教的统一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
三、隋唐时期中国化佛教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隋唐时期道教的发展及特点
一、面貌一新、重放光彩的隋唐道教
二、隋唐时期道教发展的思想特征
第三章 宋代佛道两教的发展及特点
第一节 宋代佛教之发展
一、宋代政权对佛教的扶持与保护
二、佛教在宋代的发展与儒佛会通的宗教实践
三、士大夫的崇佛倾向及佛教对宋代士林风气之影响
第二节 宋代道教之发展
一、宋代政权对道教的崇奉与扶持
二、得君行道——宋代道教发展与政权稳定之相得益彰
三、宋代著名道教人物及思想
四、宋代士大夫的崇道倾向及对士林风气之影响
五、三教互融背景下宋代道教发展之特点
第四章 儒佛道三教的互通与融会
第一节 儒道之互动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之互动
二、理学先驱与道教
第二节 儒学的佛学化与佛学的儒学化
一、魏晋时期佛学与儒学的初步融会
二、隋唐儒佛关系与儒学发展特点
三、理学先驱与佛教
第三节 佛道之互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互动
二、唐代佛道二教的思想特征
三、宋代佛道世俗化发展与三教合一之潮流
第五章 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中的本体论构建
第一节 佛道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一、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二、道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本体论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对佛教本体论思想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对道教本体论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本体论的吸收、改造与新儒学本体论的构建
一、无极而太极
二、太虚即气
三、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
四、天理论
五、理一分殊
第六章 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中的心性论构建
第一节 宋代佛道心性论的思想特点
一、佛教心性论的思想特点
二、道教心性论的思想特点
第二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心性论的批判
第三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心性论的吸收、改造与新儒学心性论的形成
一、性即理
二、心即理
三、已发未发与心统性情
四、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七章 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中的工夫论构建
第一节 佛道修行理论的思想特点
一、佛教修行理论之特点
二、道教修行理论之特点
第二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修行理论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对佛教修行理论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对道教修行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修行理论的吸收、改造与理学工夫论之形成
一、格物致知、居敬穷理
二、发明本心
第八章 宋代儒学内部结构调整中的境界论构建
第一节 宋代佛道境界论的思想特点
一、佛教境界论之思想特点
二、道教境界论之思想特点
第二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境界论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对佛教境界论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对道教境界论的批判
第三节 宋代士林对佛道境界论的吸收、改造与新儒学境界论的构建
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二、“存顺没宁”的生死豁达
三、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第九章 宋代新儒学之现实观照
第一节 宋代新儒学的核心价值与时代意蕴
一、宋代新儒学核心价值之所以存在的可能之缘由
二、宋代新儒学核心价值的理论内涵
三、宋代新儒学之时代意蕴
第二节 宋代新儒学现代化慧命之期许
一、重新确立儒学的合理合法地位
二、价值重构与理想社会之愿景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