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认证与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研究

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研究

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研究

定 价:¥40.00

作 者: 陈昂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7072751 出版时间: 2018-10-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研究》系统总结了河流生态流量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提出了生态流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挑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可为河流生态流量的理论方法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全书共分为8章,内容包括:河流生态流量理论方法回顾、国内外生态流量管理政策法规、国外河流生态流量研究实践、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水库大坝工程生态流量分类评估、生态流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挑战等。《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研究》可供水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水利、环境、能源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陈昂,男,1989年2月出生,身份证号:150425198902020456,工学博士。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曾获第5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先后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和中国三峡集团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期刊论文8篇)。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获第七届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暑期学校奖学金。基于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独立完成全书内容编写。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生态流量发展回顾
1.2.1 生态流量研究范畴及发展
1.2.2 生态流量与可持续发展
1.2.3 生态流量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1.2.4 生态流量与应对气候变化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流生态流量理论方法回顾
2.1 河流生态流量概念和内涵
2.1.1 国外发展历程回顾
2.1.2 国内发展历程回顾
2.1.3 河流生态流量相关概念
2.1.4 河流生态流量内涵
2.2 河流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2.2.1 国外发展历程回顾
2.2.2 国内发展历程回顾
2.2.3 国内外计算方法分类
2.3 常用计算方法应用分析
2.3.1 常用计算方法的原理
2.3.2 常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
2.3.3 生态流量计算的注意事项
第3章 国内外生态流量管理政策法规
3.1 国外生态流量管理政策法规
3.1.1 生态流量管理决策依据
3.1.2 生态流量管理规定内容
3.2 国内生态流量管理政策法规
3.2.1 生态流量管理决策依据
3.2.2 生态流量管理规定内容
3.2.3 管理取得的成果及不足
3.3 国外规定对我国管理的启示
第4章 国外河流生态流量研究实践
4.1 河流基本情况
4.2 生态流量实施过程
4.2.1 萨瓦纳河
4.2.2 墨累一达令河
4.2.3 肯尼特河
4.2.4 鳄鱼河
4.2.5 圣佩德罗河
4.2.6 蓬奇河
4.2.7 恒河
4.3 生态流量实施效果
4.4 生态流量实施经验
4.4.1 成功经验及问题
4.4.2 管理实践的启示
第5章 河流生态流量差异化评估方法
5.1 河流生态流量研究尺度
5.1.1 河流生态流量的时空尺度
5.1.2 河流大坝下游减脱水成因
5.2 生态流量分类评估方法
5.2.1 分类评估框架
5.2.2 分类指标构建
5.2.3 分类结果排序
5.3 河流生态流量评估框架
第6章 水库大坝工程生态流量分类评估
6.1 分类评估指标数据来源
6.1.1 工程属性数据
6.1.2 河流水文数据
6.1.3 水生生物数据
6.2 生态流量分类评估过程
6.2.1 基于工程属性的分类
6.2.2 基于水文情势的分类
6.2.3 基于水生生物的分类
6.3 生态流量分类评估结果
第7章 生态流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7.1 生态流量研究的基础
7.2 生态流量研究的前沿问题
7.2.1 全球环境变化与非稳定性
7.2.2 生态水文模型的动态模拟
7.2.3 生态水文关系的时空特性
7.2.4 生态流量评估的关键指标
7.2.5 生态流量预测的生态学延展
7.3 构建河流生态流量监测系统
7.3.1 生态流量监测系统研究
7.3.2 明确合理监测目标
7.3.3 制定具体监测计划
7.3.4 选取适宜量化指标
7.3.5 设计有效监测手段
7.3.6 优化监测管理措施
7.4 加强生态目标的动态适应性管理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