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对象与已有成果的分类盘点
三 本书重要概念阐释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综论:听之道的历史展开
第一节 “听”字释义
第二节 先秦——早熟奠基期
一 中国听觉文化的觉醒
二 “不听”的社会伦理观
三 孟子“同听”说及其意义
四 “听之以心”与“听之以气”
第三节 汉唐——丰富分流期
一 唯正之听乐观其深
二 听于无声听则不闻
三 多重耳感多元文化
四 闻其悲声听悲而美
第四节 宋明——内转沉淀期
一 正心与内转
二 听淡说
三 听情说
第五节 近代——转型新生期
一 新的时代“听新声”
二 新音乐带来的听觉解放
第二章 分论:听之道的具体分析
第一节 《文子》:听之道的确立
一 《文子》“听”的观念系统
二 《文子》虚实并举的听之道
第二节 儒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圣人”与“圣”“听”之渊源
二 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听的文化
第三节 道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道家的圣人观念
二 道家的“听适”养生
第四节 “实听”与“虚听”的哲学分析
一 儒家的“实听”
二 道家的“虚听”
第三章 听之道的现代回响
第一节 听——通向心灵的耳朵
一 视听之思
二 若盲若聋与天地同
三 以“聪”代“明”的盲人音乐家
第二节 民间艺师之听
一 何家营鼓乐社采访手记
二 重识传统:老何的鼓乐与他的耳音观念
第三节 道教观人之听
一 八仙宫听乐
二 “可听”与“不可听”
第四节 学院专家之听
一 自然、生命、声音
二 听与口传文化
第四章 现代听之道的综合分析——走向现代的听觉文化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听觉回归
一 听觉转向与回归
二 声音记忆
第二节 现代听道的重建
一 听觉退化:从音乐传播说起
二 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
第三节 现代听道重建的意义
一 诗意的倾听
二 音乐与时间
结论
一 中国听之道的历史特点
二 既是“听乐”,也是“听心”,“声与心通”
三 《文子》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传统的听的哲学,并由此引申出圣人观念的问题
四 儒道两家不同的圣人观念
五 古琴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况、他况和无声现象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听的哲学
六 民间文化中特有的听觉现象成为我们关注的另一方宝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同的线索和思路
七 听觉文化重建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论“听”文字辑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