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定 价:¥108.00

作 者: 薛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59191 出版时间: 2020-04-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 页数: 355 字数:  

内容简介

  文官考核,既是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作为官员管理的重要一项,涉及官员选任、奖叙、处分、升迁降调等诸项内容,在清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有清一代文官考满、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计、地方大员年终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县事实五项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节详细考究,理论解析,涵盖了制度源流、内涵与发展脉络,考核的实施效果与实质作用。书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论上“黜幽陟明”,整饬官场,但受吏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考核与吏治是辩证关系;主管官员注考负责制利弊双关,主官注考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成为考核弊端丛出的总根源;乾隆朝开始实行的年终密考制,扩大了督抚的用人权,也成为皇帝控制地方大员的利器;官员考核与选任的紧密结合,是清代充分发挥考核优等激劝作用的重要举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点;在皇帝对考核优等、六法官员引见,考语确按实迹的情况下,实施考核问责能够相对有效增加考核公正、有序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薛刚 男(1978- ),吉林公主岭人,历史学博士,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清朝制度史、东北民族与边疆问题、萨满文化,在《中国农史》《宗教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历史档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概念诠释(2)

  二 学术史概况(3)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7)

  四 研究方法(8)

  五 研究主要内容(8)

  六 研究所用资料(10)

  第一章 清代文官考核制度渊源(12)

  第一节 明代考满与考察概况(12)

  一 考满与考察释义(12)

  二 考满与考察制度的确立(14)

  三 考满与考察异同(21)

  四 考满与考察之奖惩(24)

  第二节 清入关前官员考核(26)

  一 官员考核实施的基本条件(26)

  二 京官考核(27)

  三 驻守地方官员考核(33)

  第二章 清初文官考满(38)

  第一节 考满条件(38)

  一 满——官员的历俸资格(38)

  二 考——以地方州县官为例的政绩考核(41)

  第二节 考满程序(44)

  一 外官在地方考满程序(45)

  二 外官在京考满程序(51)

  三 京官考满程序(52)

  四 考满程序中的权力体现(56)

  第三节 满汉官考满奖赏及调整(57)

  一 考满加衔、加级的调整(63)

  二 荫子读书制度的调整(64)

  三 赐羊酒、表里制度的调整(64)

  四 考满封赠(65)

  五 考满恩恤(66)

  第四节 考满功能的变化及考满取消(67)

  第三章 京官考核——京察(71)

  第一节 京察制度的确立及京官甄别(71)

  一 京察举停(71)

  二 京官甄别(73)

  第二节 三品以上大员京察自陈及列题、引见方式确立(78)

  一 京察自陈本类型(79)

  二 自陈本内容分析(82)

  三 “自陈乞罢”与“举贤自代”(84)

  四 京察自陈方式的取消(86)

  五 京察“列题”“引见”方式的确立(89)

  第三节 四品以下京堂及翰詹官京察(91)

  一 四、五品京堂京察方式及变化(91)

  二 翰詹官员、内阁侍读学士等官京察方式及变化(93)

  第四节 各衙门所属官员及笔帖式京察(95)

  一 京察方式及程序(95)

  二 四格考语及京察等第(110)

  第五节 京察一等(117)

  一 京察一等之限制条件(117)

  二 京察一等额数变化(123)

  三 补送京察(132)

  第六节 京察处分(133)

  第四章 地方官大计(138)

  第一节 明朝外官考察方式之延续——朝觐大计(138)

  一 朝觐大计之举停(138)

  二 朝觐大计程序(140)

  第二节 新的大计方式——大计具题(143)

  一 布按二司考核(143)

  二 道员以下官员考核(145)

  三 专业官员考核(147)

  四 离任官考核(151)

  第三节 大计展限(151)

  一 大计展限与补行大计(151)

  二 展限程序(156)

  三 展限原因(158)

  第四节 大计卓异(162)

  一 卓异资格(162)

  二 卓异定额(168)

  三 卓异之制度保障(172)

  第五节 四格与八法(182)

  一 四格起源及确立(182)

  二 四格内容分析(182)

  三 八法与六法演变(184)

  四 八法内容(185)

  五 大衔借补小缺八法降调(192)

  六 大计六法保障(193)

  第六节 不入举劾官员考核(201)

  第五章 年终密考(204)

  第一节 年终密考探源(204)

  第二节 密考与地方官掌控(207)

  第三节 年终密考对地方大员的仕途影响(210)

  第四节 年终密考其他相关问题(213)

  一 大计之年的年终密考(213)

  二 年终密考展限(216)

  第六章 清代文官考核优等与升迁(218)

  第一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内升(218)

  一 京察一等内升原则(218)

  二 京察一等内升实例(220)

  第二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外放(222)

  一 京官外放原则及演变(222)

  二 外放人员的确定(225)

  三 京察一等人员外放(226)

  四 京察一等未记名人员简放道府(229)

  第三节 大计卓异与优升(233)

  一 卓异内升京官(234)

  二 外升地方官(235)

  第七章 清代文官考核问责制(239)

  第一节 大计卓异荐举问责制(239)

  第二节 京察一等荐举问责制(244)

  第三节 考核处分问责制(246)

  第四节 地方大计滥举滥劾问责实例(247)

  第八章 清末新政背景下的文官考核(253)

  第一节 政务处、考察政治馆主持的地方州县事实考核(253)

  一 考核州县事实的背景(253)

  二 考核内容(255)

  三 考核州县事实等第(256)

  四 考核州县事实奖惩(257)

  五 考核的程序(258)

  六 考核州县事实之评价(258)

  第二节 新政改革与地方官大计变化(259)

  一 新设职官的考核办法(259)

  二 大计考核内容变化(261)

  三 卓异官员升迁变化(261)

  第三节 中央官制改革与京察制度调整(262)

  一 庚子赔款后的中央官制改革(262)

  二 官制改革与京察的调整(265)

  第九章 清代文官考核作用(270)

  第一节 考核之于吏治整饬效果的宏观分析(270)

  第二节 吏治环境下的考核的弊端(277)

  一 大计弊端(278)

  二 京察弊端(279)

  第三节 考核弊端根源探寻(281)

  一 分散与集中——中央、地方权力体制(281)

  二 视考核制度为具文(289)

  三 举多劾少,滥举滥劾(293)

  四 劾者,以佐杂、教职等微员居多(295)

  第四节 文官考核之实质作用(298)

  一 优等加级与文官奖励(299)

  二 劣等八法(六法)与文官处分(302)

  三 以考核为标准的人事任用(304)

  结语(305)

  附录(309)

  参考文献(341)

  后记(35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