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梅县区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
第一节 梅县区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境域
二、建制与历史沿革
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革命老区情况
一、梅县革命老区评划的过程
二、不同时期梅县被评划为老区乡镇、村的数量与人口
三、梅县老区苏区发展变化的若干亮点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梅县
一、党团组织的建立
二、武装斗争的开端
第二节 梅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
一、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二、畲坑暴动的历史意义
三、梅县苏区的初创时期
四、红四军来梅推动梅县革命高潮的形成
五、融入中央苏区范围的梅县苏区军民抗击国民党的“围剿”
六、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艰辛岁月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梅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抗日救国会的成立与义勇军的建立
第二节 中共梅县地方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一、松源支部存聚下的有生力量
二、恢复党组织后党力量的快速发展
三、梅县党组织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第三节 中共梅县党组织荫蔽待机挫败“反共”逆流的斗争
一、闽西南潮梅特委机关驻梅
二、贯彻闽西南潮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转变斗争策略
三、闽西南潮梅特委产生中共七大代表过程
四、南委事件发生及前后历程
第四节 恢复组织活动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积极恢复组织,中共梅埔丰、梅兴丰和梅县工委成立
二、开辟游击据点,保卫边区领导机构,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贯彻蓄力待机方针
一、抗战胜利后梅县的形势和党组织采取的斗争策略
二、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为党的长期斗争作好准备
第二节 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
一、武装自卫与全面贯彻隐蔽待机方针
二、“先粤东后闽西南”战略方针的确立和贯彻
三、全面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
四、大麻出击,三乡歼敌
五、马图会议的决策和独立大队的成立
六、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民兵组织和开展统战工作
第三节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分区“清剿”
一、中共粤东地委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对策
二、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剿”
三、粉碎国民党的政治“清剿”与经济封锁
第四节 梅县全境的胜利解放
一、斗争形势与上级指示的贯彻
二、开展春季攻势,拔除敌人据点
三、松源区人民民主政府的建立
四、梅县全面解放,接管、建立人民政权的经过
五、抗击胡琏窜扰,保卫新生政权
第五章 新中国建设发展时期
第一节 梅县党政机构沿革(1949.10-1966.5)
一、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
二、群团组织与统战工作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开展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运动
一、整党整风及“三反”运动
二、抗美援朝
三、土地改革
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第三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9-1966.5)
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
二、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四节 十年“文化大革命”与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66.6-1978.12)
一、从“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梅县党政机构概况
二、梅县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在“文革”期间的发展
三、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创佳绩
第一节 改革开放40年中梅县党政机构变迁概况(1979.1-2018.8)
一、党的机构
二、人大和政府、政协机构
第二节 改革开放40年梅县工农业发展回顾
一、农业农村巨变历程
二、全县各种体制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侨务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成果喜人
二、文化、卫生、体育成效显著
三、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祖国及家乡的贡献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电力、能源建设迈大步
三、电信、移动电话、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五节 以新县城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同步发展
一、梅县新(县)城建设历程简述
二、以新县城建设为重点的全县基础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六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以“水”为题,持续为民做好事
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绿色发展优势不断增强
第七节 县级财政持续增长全民幸福指数创新高
一、振兴县域经济,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二、农民收入创新高,全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第八节 新起点新征程创新引领老区发展新局面
一、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老区发展如虎添翼
二、交通巨变,梅县老区苏区人民圆了高铁梦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梅县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革命遗址
附录二 革命文物
附录三 纪念场馆
附录四 革命人物和事迹
附录五 文献资料
附录六 红色歌谣歌曲
附录七 红军标语
附录八 大事记(1925-1949)
附录九 梅县老促会组建与章程及历届领导机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