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理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个向度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个向度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个向度及当代启示

定 价:¥50.00

作 者: 胡政阳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5149830 出版时间: 2020-01-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字数: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通过对于社会形态的探讨,马克思实际上将“科学的向度”和“伦理的向度”贯穿其中,他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动态和联系的整体,包含了对人类历史发展源流、历史发展道路、动力、前景和结构等的科学设想;他将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社会形态的变迁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社会形态独有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发挥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胡政阳,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的研究,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哲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承担过北京市、学院的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多项,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多篇。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对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学者对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形态”一词来源的研究
(二)多种视角下对社会形态学说的研究
(三)非社会形态论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形态”概念界定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类型
(三)多种视角下对社会形态的研究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思想渊源
(一)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二)维科的“三阶段”
(三)圣西门的“五阶段论”
(四)欧文的“新拉纳克”未来社会实验
(五)黑格尔的“世界民族”论
二、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和“形态”
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一)历史分析的整体方法
(二)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向度”
一、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多角度的逻辑建构
(一)以所有制形式为角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有制形态说”
(二)以阶级的有无为角度:《共产党宣言》的“阶级形态说”
(三)以生产方式为角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说”
(四)将社会形态与地质相类比:《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地质’形态说”
三、单线与多线的逻辑构想
(一)氏族公社-亚细亚农村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二)氏族公社-亚细亚农村公社-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三)氏族公社-亚细亚农村公社-不通过“卡夫丁峡谷”-共产主义
第四章 社会形态中的“卡夫丁峡谷”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卡夫丁峡谷”是什么
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卡夫丁峡谷”的背景
四、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信与“卡夫丁峡谷”
五、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卡夫丁峡谷”
六、恩格斯对于“卡夫丁峡谷”的分析
七、“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对资本主义因素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一切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三)吸取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
第五章 社会形态理论的“伦理向度”
一、人类历史发展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二、价值目标:人的自由与解放
三、多尺度的伦理审视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阶段说”
(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三形态说”
(三)《资本论》的“二形态说”
四、价值态度:对现实的伦理批判
(一)对封建社会的伦理批判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
(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
第六章 科学向度与伦理向度之间
一、两条不同的路径:科学向度与伦理向度
二、科学向度与伦理向度的统一
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一、正确认清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探索
(四)新时代的科学定位
二、关于发展目标和图景的启示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两步走”再到“三步走”
(二)“两个一百年”
三、不忘初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的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观”
(三)新时代下的“人民观”
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