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是作者们运用新兴的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地关系协调领域面临的四大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历时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后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区域人口发展和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初步揭示了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找到了城市化区域空间优化的人口密度窗口,提出了国土功能分区新方案,创建了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国土人口容量模型,建立了基于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容量饱和状态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准则。在生态系统整治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构建了一套表征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复杂地表过程与景观生态系统演变的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复杂地表过程及其景观生态响应的定量化表达;在珠海横琴新区尝试开展了大比例尺精细化的生态功能区划。在城市环境污染产生和影响的机理与治理对策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建立了基于MODIS红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地表反射率强度差异变化的灰霾类型与分布遥感解译模型,通过对2004年11月至2008年3月无云天气条件下的88幅影像的解译揭示了珠三角灰霾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灰霾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灰霾治理的中长期对策思路和第16届亚洲运动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大气环境优化的应急对策措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机理和低碳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揭示了温室效应增强背景下区域大气系统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地球气候系统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响应机制,发现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可有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首次将城市化指标纳入基于Kaya恒等式建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模型中。基于这些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中有14项分别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相关行业得到采纳与应用。它们对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水平,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与区域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整治与功能优化,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具有重大意义。《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球系统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调控研究的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科研人员,从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对这些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