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今凤凰县境内,自西南迄东北修建了一道延绵190余公里的“苗疆边墙”,这道“边墙”对该区域内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明清两代军事建制级别分类,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主要构成元素有边墙、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等七大类。根据史料,在湖南省境内,“边墙”南自凤凰县阿拉镇(原黄合乡)亭子关,往北贯穿凤凰全境,止于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喜鹊营,全长380余里。与“边墙”相关的各类遗存有1117处,呈环状分布于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花垣六县市,周长约500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涉及14个乡镇办事处,60个行政村居委会,基本占据了湘西州西南一带大部分高山丘陵峡谷区,是中国南方目前具有特殊性遗存面积大、保存好、功能齐全的明清时期军事遗存之一。“苗疆边墙”筑成之后,随着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在边墙沿线地区实行屯政、进行屯军以及外来移民不断的迁徙往来,他们与当地苗族频繁互动,形成了“边墙”沿线诸多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至今我们仍能见到的凤凰县舒家塘、勾良、拉毫、牛岩、毛都塘、长宜哨、吉信、晒金塘等等村寨,便是边墙沿线民族特色村寨的典型代表。这些村寨或毗邻“边墙”,或深入“苗疆”腹地,有的是当时驻军据点,有的是商贸往来的集镇要津,这些民族村寨同“边墙”、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等等共同成为明清时期国家对“苗疆”治理的历史见证物,成为延续至今仍然可见的“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