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中国文化

命

定 价:¥59.00

作 者: 姜秉熙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8097862 出版时间: 2020-06-01 包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汉字中国》丛书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主持的集体项目,将有约一百位学者参与。这一百部图书是由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百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组成,它以“国家”“民族”与“文化”作为主轴与核心,构成了诠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词汇最初产生的目的, 是用符号来记录人们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对事物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认知的不断深化改变,大量新的语言符号、文字新的含义出现。其中一些新的意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民族或文化圈的文化标识,或一种思想体系的观念支柱。 “命”,就是一个这样具有突出研究价值的文化观念。在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命”都是最早产生的观念之一,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远古时期“命”作为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开始,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批哲学家“命”观念的梳理,来描绘和剖析“命”这个观念从产生到形成,并一步步发展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文化观念的具体轨迹。

作者简介

  姜秉熙,1986年2月生,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于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于2013年5月,在河北学刊发表论文“《列子》‘道’论辨析”,于2014年4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列子》‘化’论辨析”,于2015年1月,在河北学刊发表论文“以‘天’为中心试析《列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命”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占卜—原始社会命运观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龟卜与筮占—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占卜系统.. . . . . . . . . . . . . . . 4

三、成长为文化观念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二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之“命”.. . . . . . . . . . . 30

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诠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二、对社会使命的思考和担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三、对命运的思考和安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四、孔子和其弟子们面对真实的命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第三章

“修身以俟之”——孟子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一、与生俱来的“良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二、“良心”论与“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第四章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之“命”.. . . . 70

一、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二、命:有所成有所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三、命:根源于道受于天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四、安命并非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第五章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列子之“命”.. . . . . . . . . . . . . . 95

一、“指令”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二、“性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三、“运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第六章

“顺天之志,强力而为”——墨子之“命”.. . . . . . . . . 126

一、“非命”之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二、“非命”与“天志”、“明鬼”的一致.. . . . . . . . . . . . . . . . . . . 129

三、墨子的“非命”论与其他各家学说相差较大.. . . . . . . . . 137

四、真实的墨家学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第七章

史官的眼睛——司马迁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第八章

“自然之道,适偶之数”——王充之“命”.. . . . . . . . . 160

一、“气”与“命”的联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二、“命”与偶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九章

“以义安命”——程颐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

一、“义”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二、“命”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8

三、以义安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十章

“修德行仁,天命在我”——朱熹之“命”.. . . . . . . . . 191

一、“理命”与“气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1

二、“所禀”与“所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三、道德意义上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

四、知命、致命、改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五、面对“命”的朱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