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亚洲的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不是一个本土化的范畴,特别是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源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率先对本国的国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大力保护并进行了有益探索,随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20世纪末,但从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故而追溯至此,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约有两千多年。本章简要回顾千年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新中国建国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中国千余年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简单分为古代时期、现代时期、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前时期等三个时期。